1992年秋,我服从组织调动,离开了蚕种场,来到了新组建的茧丝绸公司上班,任副经理。茧丝绸公司是市**为顺应当时茧丝绸生产发展的潮流,于当年4月份成立的国有全资公司,把多种经营管理局蚕桑生产技术指导部分与外贸公司蚕茧收购经营部分,析置重组而成,负责全市蚕桑生产组织指导及蚕茧统一收购经营。公司为正科级单位,主要负责人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业务局副局长调任。公司设人秘科、蚕桑科、收烘科、丝绸科、仓储科几个业务科室及若干茧站。工作人员由多管局、外贸局业务人员抽调组成。当时,全国茧丝绸生产进入快速发展期,主产省都成立了丝绸总公司、地级市成立了地级丝绸公司,蚕桑主产区的县基本都成立了县茧丝绸公司、自上而下形成了茧丝绸生产产供销一条龙的管理体系。
茧丝绸公司的办公地点,设在花厅路蚕种催青室院内。除蚕种催青室外,仅有一排瓦房、一栋二层小楼,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公司四个经理,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的办公室,四张办公桌,两两相对,开个经理办公会,到是很方便,平日里交流也无障碍。一把手李经理,东海人士,从乡镇党委书记任上调任过来,七十年代初南京农学院毕业,为人豪爽,思路清晰,工作有魄力。副经理史经理,南方人士,从多管局副局长任上调来,1959年蚕校毕业,分配来此地工作,老校友、老技术干部,工作经验丰富,精干、热情。副经理王经理,本地人士,部队转业干部,乡镇镇长任上调来,为人和善、正直。几个经理中我最小,资历浅、工作阅历与几个老经理不可同日而语。在这个班子中,几个老哥对我照顾有加,工作上分工不分家,对我分管的收烘工作全力支持,生活上也关怀备至,同事几年,关系融洽,从未红过脸。
开始两年,蚕桑生产处于上升阶段,蚕桑生产、蚕茧收购相对稳定,经济效益也较好。随着茧丝绸行业的快速发展,蚕桑面积急剧扩大,乡镇丝厂、茧站如雨后春笋,不断建成投产,原料供应紧张,蚕茧收购工作进入无序竞争状态。“蚕茧大战”由小到大,在省际、县际、乡镇间不断延烧,给茧丝绸行业,带来了致命冲击。蚕茧质量逐年下降,蚕茧价格不断拉高。虽然各级**年年发文件、发通告、组织蚕茧收购联合检查组监督,提出“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直至处理干部,也没能解决“蚕茧大战”的乱象。过量的丝绸产品,冲击国际市场,生丝价格跳水,3A级生丝价格,从最初的5万美元一吨,下降至2万多美元一吨。原料价格与最终产品价格倒挂,引发了1996年茧丝绸产业全国全行业严重亏损,尔后蚕农收入降低,出现毁桑潮,茧丝绸行业进入调整期。
由于出现严重亏损,1995年组建成立的丝绸集团公司陷入困境,市里对公司班子进行了调整,其他经理全部调离了公司,只留下我一个副经理,兼管生产与收购。调入原乡镇镇长张经理任新的一把手,张经理本地人士,蚕专同学、工作经验丰富,为人谨慎,受命于危难之时,也难为他了。上任之初,面对巨额债务,感到压力山大,不知如何下手,曾有把公司人员放假的动议。经过反复商量斟酌,最终确定“人不能散、旗不能倒”,争取**支持,乡镇共同经营的路子。在市领导及乡镇**的支持下,经过两年的努力,走出了困境,扭亏为赢,恢复了元气,茧丝绸公司走上了一段平稳发展时期。
1999年初,由于工作需要,我服从组织调动,离开了工作八年的茧丝绸公司,告别了茧丝绸行业,走上了新的工作旅程。
茧丝绸行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从上古嫘祖的传说、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到建国之后,丝绸行业为国家出口创汇所作的贡献,茧丝绸行业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阶段,古老的丝绸行业进入了衰退期,令人惋惜,简单记述一段历史,纪念那个难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