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 在改革开放前,农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存条件比较艰辛,贫穷落后的生活麻木了人们的思想,人们看不到快乐、看不到希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群众"肚子填饱了,身体变好了,面容变俏了,房子长高了,钱进腰包了,车子会跑了",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从封闭自守到竞相开放。数千年来,农民世世代代始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封闭而单调的生活,尊奉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律条,恪守着"物离乡贵,人离乡贱"的祖训,绝大多数农民终生活动的半径只是从住房到耕地这么块"巴掌大的天地 ",不少人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到过。伴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从事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收入差距的明显拉开,从事非农产业更易致富,并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强烈的改变贫穷的愿望,青壮年农民开始离开了自己的土地,纷纷南下、北上、东进、西征,进入城市打工、经商、贩运。这些外出劳务的流动大军,一面勤劳致富,一面接受城市现代文明的洗礼,成为沟通城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信使,把城市文明带回农村。新文化、新观念的触角伸向农村的每个角落,昔日农民那种封闭自守的思想观念开始解体。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了,封闭自守只能是越来越穷,贫穷落后只能让人瞧不起。因此,农民群众都竞相敞开思想的大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也为自己脱贫致富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从勤扒苦做到科技致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农民群众没有接受到很好的教育,科技文化知识极度贫乏,因此,认为增加家庭收入的唯一途径是从勤扒苦做。改革开放使农民群众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从实践中认识到了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知道只有依靠科技才能致富,才能发展经济。因此,无论是种田还是饲养畜禽,都讲究科技,比如合理施肥、配方饲料等专业术语为人们所熟知,出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的可喜局面。 从读书无用论到知识改变命运。改革开放给农民群众带来的很大利益,但适应改革开放能力的压力也冲击力着年轻一代的农村青年,他们已越来越感觉到了自身知识的缺少已经不能很好的跟上社会改革的步伐,他们越来越认识到不学*就将会被社会淘汰,因此,有更多的农村青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渴望学*一两门技术,能抽出时间来学*增加知识是他们最大的愿望。由于感觉到知识缺少在现代社会面前有些力不从心,更多的农民群众加大了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尽可能的让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让下一代人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们很大一部分人外出打工的目的就是为了供子女读书。 从逆来顺受到民主法制维权。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再加上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自身的权益的保护和正当的诉求往往寄托在"官员"的身上,即使受到了委屈和不公正待遇,很多时候都是逆来顺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农民群众的依法维权意识开始增强,特别是随着农民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的提高,传统农民那种祈盼"青天大老爷"的观念在逐渐淡薄,民主意识得到了加强。 从落后的婚育观念到时尚的婚育新风。建国后,1950年5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的生育观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农民的思想。农村改革后,随着家庭职能的转变,社会交往的增强,接触范围的扩大,视野的不断开阔,农民的婚育观念在社会变迁中也随之发生变化。择偶观由过去的"门当户对",只重经济条件趋向重才能、重人品、重感情和重职业。恋爱观由过去的父母包办趋向自己做主,自由恋爱。过渡形式是请中间人介绍,征得父母同意。恋爱方式由过去的隐蔽、含蓄趋向公开化、现代化。婚礼观由过去的大操大办趋向经济实惠的新式婚礼,如旅游结婚等。生育观由过去的早婚早育趋向晚婚晚育先创业,少生孩子少拖累。多数农民都能理解和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已经蔚然成风,成为多数农民的共识。 总之,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必将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彻底摧垮几千年来砌筑的小农思想的堤坝,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尽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