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取闪光的教育理念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港头小学 潘志刚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一部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一所让人无限向往的理想乐园,一位让人无限崇拜的理想校长,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当然,还有一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一个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巴学园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它是个充满爱心和幻想的地方。小豆豆在这里学会了爱,生活和成长,学会了在生命的别离中得到感悟。最重要的是,她在这里珍藏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这本书记叙的是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候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具体的记录了小豆豆周围的大人们的教育方法,表达了她对孩子心灵的理解。除此之外,对小豆豆这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的行为、想法的描写生动逼真,读来觉得非常有意思。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是给了小豆豆还有她周围的伙伴们勇气和自信的巴学园校长小林的教育方法。这本书会让人们思考,周围的环境对孩子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会给他们的一生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牛顿将自己发现科学的过程比作成一个天真无知的孩子在真理的大海边拾起了几片贝壳。我认为:在《窗边的小豆豆》中也存在这样美丽的贝壳,它们就是小林校长闪光的教育理念。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教育目标,引用原话就是“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有个性的人。”
从小林校长的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可贵的出发点————承认孩童与生俱来的美好元素和纯洁品质。在他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天真烂漫的,都是一个好孩子。他们暂时的顽劣行为只是受到环境的错误影响,只要调动慧眼去寻找,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闪光点,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挖掘、发扬光大这些闪光点,而这些恰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所欠缺的。
不禁想到一个故事:一位中国的高中生,天生下肢不灵活,这带给他严重的自卑阴影,导致学业一团糟,他的父母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换个环境试一试,于是将他送去英国上学。在英国的学校里,他的体育老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这个孩子的上肢十分灵活,于是果断推荐他去打难度系数很高的马球,当马的四蹄代替了他笨拙下肢后,他的优势得到完全发挥,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马球手,学业成绩也随着一路攀升。
不得不说,西方教育在挖掘孩子的闪光点上比我们要好得多,被应试教育的僵化思维模式所裹挟,我们的评判标准似乎过于单一,我们只能看到孩子成绩好,却忽略了他的琴声悠扬,她的妙笔生花……过于趋向同一种教育目标也许事与愿反。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多样化,更需要各种各样独特的人才,不是一个个从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流水线产品”。
小林校长对待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用独特的方式去呵护每一个不同学生。面对健谈的小豆豆,他可以花上四个小时去倾听;面对腿短的高桥,他专门设计了利于他表现的运动会项目。就像TED演讲者罗根形容的一样,他用骇客思维做事,将创意放入教育之中,由此才产生一个在列车上的神奇的巴学园。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传统的教育只是在帮助孩子寻找适合的职业,却没有使他们成为健康快乐的人。”在如今繁重的教学任务,想像小林校长一样教授人生体验的确很难。但我们只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添一小部分小林校长的“骇客”教育,谁知道呢?或许一颗最美丽的种子已埋藏在他的心中,等待有一天发芽、开花。
《窗边的小豆豆》不仅是一本儿童读物,还是一本教育哲学录。虽然巴学园是几十年前出现在日本的学校,但是小林校长那种尊重、爱护学生,民主、平等、人性化的教育思想,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从这本书中拾取小林校长闪光的教育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教育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