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4-12-17 13:50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13楼
楼主 |
发表于 2015-6-3 16:48: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市
上面列的数据中。笔者最看中的是汽车的销售。
笔者一直认为,汽车的普及,是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标志。汽车的普及,不仅说明人均财力达到了一定的门
上面列的数据中。笔者最看中的是汽车的销售。
笔者一直认为,汽车的普及,是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标志。汽车的普及,不仅说明人均财力达到了一定的门槛,还意味着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基本达到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大量驾驶员的出现,也标志着当地居民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基础和科学素养。
同时,在发展中国家里,能够购买汽车的,一般是收入相对富足且对未来有乐观预期的人群。这个人群的比例高低,很能看出这个地区经济活动的前景和活力。
2013年12月,全球轻型车总销量达到7,340,323辆,同比增长7.7%。其中:中国汽车销量强劲增长20.2%,占当月全球销量的29.1%。
1-12月,全球轻型车累计总销量为84,272,207辆,同比增长3.8%。其中:中国累计销量为21,934,109辆,2012年同期则为19,213,601辆,同比增长14.2%。其中中国的增量占全球净增量的89%。
(注:图表另附)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中国每万人购买的汽车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去掉了发达经济体后再比较,中国每万人购车量是其它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数倍。
2013年,中国大陆年均人口13.5738亿,购买了2198.41万辆汽车。中国每万人汽车销量162辆汽车。台湾年均人口2337.4万人,汽车销量258753辆,每万人汽车销量111辆。
你没有看错,台湾地区的汽车购买率,已然落后于中国大陆地区,而中国东部地区,更是达到台湾数倍。这个数据,就能看出两地在经济发展活力上的不同。
再来列一下,几个金砖国家的数据对比。
印度,汽车销量是255.4万辆,人口12.15亿(2012年数据)。每万人汽车销量是20.54辆。仅为中国的八分之一。
巴西,汽车销量376.737万辆,人口1.98292亿,每万人汽车销量190辆。
俄国,汽车销量277.7447万辆,人口1.42929亿,每万人汽车销量194辆。
南非,汽车销量65.062万辆,人口5298.2万,每万人汽车销量122.7辆。
(注:图表另附)
笔者列的以上四国,是学界公认经济较有活力的金砖国家,其中,俄国和巴西的人均GDP分别是1.48万美元和1.13万美元。南非的人均GDP约为6621美元,和中国基本相当。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中国是当今全球汽车消费能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样的消费能力,也在改变跨国企业集团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各大汽车集团,纷纷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并发布最新的全球车型。有一些企业甚至开始为中国市场定制独有的车型。中国市场,已经是各大企业不能忽视的舞台。
中国不仅是全球注目的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品输出国。中国制造,早就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找到来自中国的产品。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企业,中国企业的成长都很快。在中国的出口产品中,目前占最大比重的是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中国工业产品,从重工业的占比以及出口产品的类型分类来看,和大多数老牌发达国家对比,已经没有太明显的区别。
联合国定义的四十个工业大类中,唯一在所有行业都能找到规模以上企业的国家就是中国。你们能做的,中国也能做,你们做不到的,中国还能。这就是中国制造的优势。
在产量上来的同时,中国企业的综合能力也在提升。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全的工业产业链,拥有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还有最多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在这样的土壤上,越来越多的世界级企业正在成长。在中国组装生产产品,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因为在这里,可以找到供应链和产业工人的最高性价比组合。
事实上,中国的工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回世界巅峰的重要助力。
世界各国也纷纷重新认识到工业的重要性,奥巴马总统也曾经大力推动制造业回归美国。不过目前来看,收效并不明显。
笔者记得一个经典的画面:奥巴马总统曾在某港口做演讲,大谈要让制造业和工作机会回到美国。此时,一阵狂风吹过,吹落总统背后大型机械上覆盖的美国国旗。露出了四个中文大字商标:“振华重工”。
那时,笔者的心里有抑制不住的莫明激动。
在各行业的竞争中,中国企业也不再是单纯的追赶者角色,在部分领域已经出现了超越和创新。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互联网普及后的新经济时代的。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完全颠覆了原有的商业模式。跟不上这个节奏的企业和经济体,就会在这场全球竞争中掉队。
很幸运的是,中国企业成功的把握住了这次的机遇。中国的很多企业,利用了信息技术革命和中国加入WTO的双重机遇,实现了对传统强者的弯道超车。
互联网在相当程度上,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也加速了传统行业技术的流转和公开化,缩小了各国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十多年过后,企业竞争的重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技术领先上的竞争,转变成效率领先,概念领先,模式领先,用户体验领先以及资源整合能力上的竞争。
笔者个人的理解。互联网时代以来,新经济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是互联网门户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明显是走在中国前面的。雅虎和google,明显比中国同类企业出现更早,规模也更大。中国企业模仿美国,出现了网易,新浪,搜狐等三大门户,也出现了百度这样的企业。
第二个阶段是电子商务阶段,美国最早出现了amazon(亚马逊)和ebay之类的企业,也出现大量了专业细分的电子商务网站。中国也迅速的出现了京东和阿里这样的企业。十多年的发展后,中国企业在销售规模和服务质量上已经追上甚至超越了美国同行,在美国,顾客是不可能享受到京东的一天三送的服务的。那种上午下单,中午就收件的效率,只有在中国市场上才会出现。同时阿里的销售规模,已经远超美国的同行。阿里在美国上市后,总市值高达上千亿美元,远超全球的同行。
第三个阶段是以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为代表的。结合了移动支付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有活力的新应用模式。像余额宝这样的金融创新,虽然还有很多政策或是模式上的问题,但是不能否定,中国企业已经走到了国外竞争者的前面----不论是规模还是模式。
这个阶段,正是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的质变阶段。类似的案例,还有“微信”等,海外版的wechat,在台湾和北美已经有很多用户。“微信”提供的服务和用户体验,已经超越了国外同行。
阿里和腾讯这些企业,开始学会整合各种线上线下的资源,提出很多创新的解决方案。很多方案,是只有在中国的产业土壤上才会出现的,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在这样土壤上,早晚还会诞生出更多世界级企业。
从传统产业,到互联网产业。同样的故事都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已经改变了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力量对比。竞争的天平,正在慢慢向我们这个方向倾斜。
中国不再一穷二白,西方也不再那样光鲜亮丽。中国正在颠覆原有的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