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余秋雨 林语堂曾有过这样的见解:一个人必须在古今中外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你相似的作家,作为“文学情人”。你在情人的文章中获得他的灵魂食粮。我就在想,我的“文学情人”应该就是余秋雨了。我尤其喜欢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枕边、厕内、雪夜、雨天……我一篇又一篇,一遍有一遍地读着。在研读中,我在感受着余秋雨所带来的深刻的同时,也在深刻地认识自己,改变着自己。 散文中,余秋雨说:石窟和禅房是隐士和老僧的精神道场。我想:我的书房、被窝、厕内……凡我手捧余秋雨散文的地点应该都是我的精神道场。在那里,我告别了周围世界,忘掉了烦恼忧愁。因为我的灵魂早已出窍,跟随“情人”一起秋风塞上,春雨江南: 我们会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一起去寻找阳关。在楼兰刻有“阳关古址”的碑前,在凌厉惊骇的风沙中,去回想王维的温厚自信,去了解大唐盛世的另一种风范。 我们会一起去南昌的青云谱,走到17世纪晚期的国画大师身边,为他们研墨牵纸。最后,向他们求一幅既是信手捻来,又迸发着生命热情的画卷,用以自勉。 我们还会去苏州,去领略那里的桃花流水、茶馆书肆。在听完弹唱,品尝点心之后,漫步在姑苏的小巷里,去畅想西施范蠡的美满和江南才子的风流………… 可能由于散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许多的沧桑感,有不少人一直认为余秋雨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这里也曾包括过我,直到一次在电视里见到他。不过后来静下一想:其实白发苍苍也好,风华正茂也好,都不过是形式而已。是一个儒雅持重的长者,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 现在,我不敢说我已经儒雅持重了,但是我觉得我成熟了许多。近年来,由于大环境的原因,周围变得繁芜嘈杂,物欲横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超然物外,已不存在了。多亏有了散文的陪伴,那苦涩的文字像甘醴一样滋润了我浮躁的心灵,让我安静,让我思考。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散文中,这样的话还有很多,每每我读到这些话,我都觉得整个人很是安静,心里很是滋润。所以,每每在朔风呼啸的夜晚,在春雨潇潇的夜晚,在蛙声一片的夜晚,我都会遁入书房,体悟夜晚的静谧幽远,享受人生的喜悦安详,化入那空灵的精神道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