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武则天—无字碑 乾陵位于陕西乾县城北门外6公里的梁山上,建于684年,是有着历代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因处于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故称乾陵。乾陵是以山为陵,海拔1049 米,呈圆锥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唐代帝王以山为陵葬制的典范。 一进入陵区,就被乾陵陵园的恢宏气势和高大雄浑的精美石刻所深深震撼。据介绍,陵园面积240 万平方米,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面各有一门,东为青龙门、西叫白虎门、南称朱雀门、北是玄武门,现在各门附近的村庄仍以门名称之。陵园当年建有宫殿楼阁378间,历经战乱被毁,仅存石刻碑碣,气势犹存,现计有六梭柱华表一对,翼马和鸵鸟各-对,石马五对,将军石人十对,“无字碑” 和《述圣记碑》各一尊。 沿着长长的司马道往北走,巨大的石人像按文武等级手持朝勿排列于神道两旁。神道尽头有两只石狮守卫,石狮体形庞大,造型逼真,神态生动。陵前东西两侧立着两块重达近百吨的石碑,左右并排。左碑为令无数文人墨客猜测不透的则天女皇的“无字碑”,右碑为高宗的“述圣纪碑”。武氏无字碑由一整块巨石雕制而成,碑身两侧各有一条腾空飞升的巨龙,圆首的碑头上刻有八条相互缠绕的龙首,立碑时没有刻一个字,故称“无字碑”。到后来,仰慕凭吊的人多了,也不知何年何月开始,来者无论是谁,都会对女皇心发感慨,往碑上刻些诗句话语,无字碑上便有了文字,日积月累,越来越多。无字碑北侧有61位无头的外国使节石像,这些石像都是仿真人雕刻的,至于为什么无头,最新研究的结果表明是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关中那次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李治的述圣纪碑比起无字碑稍显高大,一条游龙昂首于其上,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气势伟岸,富于质感,碑面刻有文字,但由于历经千年的洗礼,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了。 乾陵的正南,直通司马道的陵前石阶衬托出这座帝陵的庄严的气势。匠心独具的设计,赋予台阶平台种种象征:18座平台,象征唐代帝王在关中有18座陵墓;第一层的34级石阶,象征唐高宗在位执政34年;第二层21级石阶,象征着女皇武则天执政21年;第九层108级石阶,象征着佛教的108颗念珠,也表示每月初九为吉祥日,12个月份的9连加为108,因而也表示每岁降下108个吉祥;第十七层的21级石阶,象征唐朝先后历任的21位皇帝;最后一层的8级石阶,象征八卦,八卦以乾为首为上,因此乾陵也为天陵。由于这条石阶所处的独特位置,左为山崖,右是深谷,前后是墨玉石台阶,能产生回音,特别在第八个平台中部,回音特别响亮。登上台阶顶端,便是司马道了。返身俯瞰秦川秀色,仰望梁山巍巍皇陵,气象非凡! 乾陵之所以铭记史册,名扬天下,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使后人纷纷涉足这片净土,探解历史谜团,我想,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女皇武则天传奇的一生和她的“无字碑”有关。 一代女皇武则天,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关于对她的称呼,有武媚娘、武昭仪、武曌、则天大圣皇后等等,但老百姓还是喜欢叫她武则天。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的一生备受关注,也饱受争议,是是非非,留待后人评说。 武则天的丈夫就是唐代的第三个皇帝唐高宗李治,此人从小就体弱多病,性格懦弱,原本不为李世民所看好,可是人家天生就有做皇帝的命,在李世民的几个强势儿子互相火拼之后,他却渔翁得利,坐上了皇位。李治对武媚娘一见钟情,不计较她是父亲的侍寝,让她从感业寺还俗,最终立为皇后。武媚娘从低到高,用尽种种手段,离间皇宫后妃之间的关系,并不惜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用来嫁祸王皇后,最终夺取了后宫的第一掌门。细细想来,在封建社会的宫庭里,尔虞我诈,你死我活,充斥着恶臭的血腥味,为的就是--地位... 摄于武氏的淫威,高宗晚期,国事几乎不问,都由皇后来掌管,当时朝中称为“二圣”。高宗死后,武则天大权独揽,先后立自己的儿子李显、李旦为傀儡皇帝,最后,还嫌权力不够的她,干脆自己当了皇帝,于天授元年九月正式登基,改国号为“大周”,历史上称“武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称帝年龄最大的一位,63岁称帝,82岁去帝号,算是一位长寿皇帝。 武则天死后,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尤其是反对她的人,开始反攻倒算,数落着条条罪状,说她秽乱宫庭,都七十三岁了还宠幸二十岁的美男张宗昌、张易之兄弟俩;说她任用酷吏,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司马迁也曾骂她“牡鸡司晨”...我想,反对她的人,究其原因也许是对武则天称帝心存妒忌的缘故。 前人做事,后人写史。正是“无字碑”的出现,体现了女皇武则天的聪明智慧,给后人留下了说话的空间,也给自己的功过是非有了盖棺定论理由。有人说,这是武则天自己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言说,所以不写;又有人说武则天自知自己做为一个女皇,死后定会有人非议,不如立一石碑,不书一字,让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还有人说这是她的继任者中宗李显痛恨自己的母亲专权,所以下令不写一字,以“无字”来贬低自己的母后。 如果武则天是一位男性,那么“无字碑”就会成为“纪圣碑”,历代歌功颂德之辞也会不绝于耳,但上天偏偏就给中国开了个玩笑,让一个小女子做了天下,这不亚于狠狠地给了男权社会一个耳光,所以后世对武则天的污辱和谩骂之声不断。最为搞笑的是清代陕西巡抚毕源,他给乾陵题字,竟对这个夫妻合葬墓视而不见,挥笔写下“唐高宗乾陵”,却把另一个皇帝武则天视而不见。 今天,我们面对“无字碑”,仔细辨析“无字碑”上面的字迹,认真读来,都是宋元明清的题刻,都是关于女皇是非的争论,这大概就连武则天自己也没有想到,对于她的人生“谢幕”,一千多年来始终没有消停过。 历史无情亦有情。高宗的有字碑已经斑驳残破,无法辨认,纵使金粉填充,也难敌岁月无情。而武则天的无字碑上却刻满诗词,被后人赞口不绝。中国现代文豪郭沫若,也站出来为武则天平反,说她是一个好皇帝,在位期间,国家政局平稳,百姓安居乐业,外邦小夷,纷纷来朝,六十一蕃臣,竟相来贺。武则天执政半个世纪,国家财富空前增加,这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强厚的基础。郭老也大笔一挥,写下“唐高宗与则天皇帝合葬之墓”碑铭,又为武则天留有“没字碑头镌字满,谁人能识古坤元” 和“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的诗句,这也算是给了武则天一个名份。 关于武则天的功过得失,我非历史学者,不敢多言。其实评价一个皇帝是不是好皇帝,关键看他是不是给这个国家和民族做了好事。秦始皇是个暴君,“焚书坑儒”,钳制思想,实行**,但是他却第一个统一了中国,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实行中央集权,为后世做了一个榜样;汉武帝好大喜功,迷信神仙,铺张浪费,淫奢无度,但他却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使汉家声名远播;唐太宗制造“玄武门之变”,射杀了自己的同胞兄弟,用血腥手段夺得皇位,但却开创了“贞观之治”,轻徭役,薄税赋,任贤臣,重科举,使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不光彩的手段取得皇位,但却能礼遇知识分子,善待百姓,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使得宋王朝成为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巅峰。 “英雄不问出处,能力不分男女”。武则天在位所做的事并不比上面的四位皇帝差,她任用贤臣狄仁杰,整治吏治,树立威信,文治武功毫不逊色前面的四位皇帝。虽然她有污点,但是做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领导人,有谁敢说自己是干净的?底下的庶民只要皇帝在位自己有饭吃,有工做,衣食无忧,还有节余,就会说你是一个好皇帝,好领导人,而不管你个人生活是怎样的,是不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这就是几千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承认这个事实,你就不会不承认武则天是一个好皇帝,至少她比一千年后的慈禧要强多了。 乾陵极富风水,立司马道南端北望,苍茫烟云衬托着三座峻峭挺拔的山峰,呈“品”字、北高南低之势,北峰最高,南面有东西两峰相对峙,远远望去,好象一个少妇头披长发,头北足南,仰面躺在蓝天白云之下,陵墓设在北峰,而东西两峰就象女人的双乳,遥相对应,让人啧啧称奇! 关于乾陵的选址,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长孙无忌和专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为自己选择陵寝之地。二人来到梁山,只见此处三座山峰高耸,主峰直插天际,两座小山拱卫于前。东隔乌水,西有漆水。乌、漆二水在山前相会,形成水垣。认为梁山乃是世间少有的 “龙脉圣地”。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好陵址后,回京禀报高宗。李淳风的师父风水大师袁天罡听说后,极力反对。他对高宗说:“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为女人所控。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为女人所伤!”听了袁天罡一番宏论,高宗犹豫不决,遂退朝不议。此时早有武则天的亲信密报武氏,武则天听了十分高兴。晚上,一阵枕边风,那梁山建陵还有什么疑问!第二天早朝,高宗传出圣旨,定梁山为陵址。袁天罡一听,仰天叹曰:“代唐者,必武昭仪。”他怕将来受牵连,就辞官不做,出外云游去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但后来的历史却真如故事所言。 探访乾陵,感受历史的沧桑,当年侍者前呼后拥,富贵繁华,被人高呼吾皇万岁的皇帝早已远去,前不见古者,后不见来人,独对苍穹念天地之悠悠,感慨万千。 20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