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查看: 99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的艺术之乡萧县是新沂学*的榜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1-6-4 16:5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本帖最后由 新沂书画网 于 2011-6-5 18:00 编辑

中国的艺术之乡是新沂努力的目标
新沂被周边誉为艺术之乡的各个城市所包围着,邳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剪纸艺术之乡”和“农民画之乡”,东海被命名为“儿童画之乡”,睢宁被命名为“儿童画之乡”,沛县敬安镇被命名为“剪纸艺术之乡”,淮安博里镇被名为为“农民画之乡”,铜山汉王镇被命名为“石刻艺术之乡”,郯城码头镇被命名为“剪纸艺术之乡”,日照东港被任命为“书画之乡”,苍山被命名为“泥塑艺术之乡”,宿迁泗阳临河镇被命名为“桃雕艺术之乡”,宿迁泗洪县被命名为命名为“锣鼓艺术文化之乡”等等,新沂有几千年的花厅古文化和大批的艺术人才,新沂也应该努力争取做个艺术之乡。
   紧邻徐州的安徽萧县被命名为“中国书画之乡”是1993年,文化部正式命名萧县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萧县,曾被国画大师李苦禅誉为“国画之乡”。1993年,文化部正式命名萧县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目前,萧县已经形成一支规模浩大的民间书画队伍,在这片不到19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施丹青者近3万人,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群众性书画活动的丰富多彩,使该县城乡遍被 文明之风。
     画乡文化源流长
     萧县位于徐州紧邻,春秋时称“萧国”,为宋属地;秦置萧县。史料载:萧县“城形争南北诸朝,风气兼东西两楚”。这里自秦汉起就为贯通东西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之地。
     萧县书画对中国画·水墨写意情有独钟,重笔墨,重生活,重诗情,人品与画品的统一是其特征。从数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开始,萧县书画就已出现。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系萧人。书画传统绵延至明代,乡村出现了乡土书画家群体,清中晚期形成民间中国画·水墨写意的“龙城画派”,享誉徐淮;自20世纪30年代后,从萧县农村走出了王子云、刘开渠、朱德群、萧龙士和吴燃、郭公达、欧阳龙,卓然等美术大家。还有当年合肥下放萧县农村走出的知青画家程立国,何南燕,葛茂柱等在美术界影响很大.改革开放以来,萧县民间,尤其是农民水墨写意和书法活动蓬勃展开,至90年代初,书画队伍达万人之数,笔墨成趣者近三千人。
        书画之花竞芬芳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间,萧县国画艺术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老一代艺术家成就辉煌,名震四海,新一代承前启后,创新发展,龙城内外可谓“作者相望,大雅为群,童叟妇孺,乐施丹青”。
         随着书画队伍不断扩大,为提高绘画水平,相互切磋技艺,他们还组织了多家画院。1981年,全国第一家县级书画院——萧县书画院成立,从而使国画艺术活动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书画院积极开展和举办书画展览、对外交流、培训辅导全县书画队伍等活动,同时,与有关单位合办了两所艺术高中,每年为艺术院校输送一批书画人才。至今,学业有成的学子已有300余人,分布全国各地。此外,萧县还形成了有40余家书画装裱店的书画一条街。1987年在萧龙士的故乡建立的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院——刘套农民书画院,更是推动书画向厂矿、农村、家庭辐射延伸。聚集在画院周围的有农民、建筑工和工匠等。他们根植于农村:种葡萄的画葡萄、种蔬菜的画蔬菜、养家禽的画鸡鸭,稻谷棉花、荷塘潇雨、翠竹红梅……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一物一景成了激发他们创作的源泉。农民理发员段自然在书画院长刘惠民、郑正的悉心指导下画虫鱼,他画出的群虾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在广州参展时曾被一日本客人误认为是齐白石大师的作品而惊叹不已。
          萧县书画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县参加县以上展览13000余人次,在市、省和国家级报刊发表作品者1200多人次,在县内外举办书画展览570多次,其中包括省级展览40多次。影响较大的除宁、沪、穗、蓉、京等书画展览外,自1992年以来在县城接连举办的四届书画艺术节,轰动全国。书画之乡的很多作品已被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元首收藏,更有众多的书画精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和各省市收藏。
          农民书画院成为培养书画家的摇篮,目前,书画院已聚集1000多名书画会员,书画研究会会员达200余人,其中有16名安徽省书画家协会会员。
         和谐生活入画来
        “书画心画”、“字为其人”,书画艺术表情达意,同时优秀的书画艺术也能影响和陶冶人们的思想意识,丰富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在萧县书画代表作中,无论是刘惠民的狂草、刘世俊的行书,还是彭安民的写意花鸟等等,都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从而纯洁人们的心灵和社会风尚,促进了农村和城镇和谐、美好、健康、文明社会的构建。
         群众性书画活动的开展,加快了该县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走进机关、学校、饭店、商店、农家,随处可见悬挂着的书画作品。探亲访友,以往送酒肉作礼品的习惯被送书画作品替代,青年人结婚,书画成了嫁妆。徐庵村女画家王淑玲在结婚时所带的红色画案、文房四宝陪嫁在当地传为佳话。如今在她的带动影响下,丈夫习画,婆婆裱画,家庭生活画意浓浓。聋哑人夏乾利在郑正先生指导下,通过多年的刻苦磨炼,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乡土画家。他已娶妻生子,而且还在镇上开了间画店,日子幸福美满。
          12岁的女孩刘娟自进入刘套农民书画院习画以来,通过4年的勤奋努力,水墨写意进步神速。前段时间,她利用假日创作一幅10米大写意长卷,受到徐州客商青睐,欲出高价收买。像刘娟那样,现在书画院已吸收100多名学生加入。
          带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萧县,受书画艺术的感染熏陶,处处吹拂文明之风,打牌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街头巷尾打架吵嘴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粗话脏话少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无事生非的少了,尊老爱幼的多了;东邻西舍丢东西的少了,拾金不昧的多了。“书画”二字已深深的融入了人们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一个地方的书画艺术发展和几百年来文化素质息息相关,几位好的艺术家可以带动一大批追随者,作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并非是个人才能的卓越,而是心胸宽阔,倾囊相授的德高望重之人,以己之言行表率被称之为楷模,新沂典型代表马南圃老人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可惜像马老这样的人在我们新沂实在太少了,如果多有几位像马老的胸襟,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80年代初以马南圃老人为首书画家们影响了新沂几百人的书画学习高潮,培育了一大批的书画人才,是新沂书画艺术上的一块里程碑,南圃老人去世后并没有几人能够接住南圃老人的接力棒,发扬新沂书画艺术,近年来,随着书画艺术在全国掀起的浪潮,我市在一批优秀的书画人才带动下,使新沂书画艺术出现勃勃生机,希望重视新沂书画的发展,积极吸纳扩编艺术群体,全力推出新的人才,将新沂也能像萧县那样,不日争取个书画之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5-2-4 10:30 , Processed in 0.040303 second(s), 14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