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章,不喜勿喷!!】 人们普遍认为,近年来,机动车尾气排放、工地扬尘、工业污染物排放等人为原因加速了空气质量恶化。由于空气质量恶化,雾霾现象增多而且危害加重。那么,在自然环境未被大肆破坏、空气质量理论上更优良的古代,是不是就没有雾霾天?答案却是否定的! 先来看看霾字,此字古已有之,早在殷商时期古人用来占卜的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了“霾”字《诗经·邶风·终风》中最早出现过霾字:“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意思是说 ,刮大风时空中降下许多沙土,以致尘土飞扬。我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释天》中称:“风而雨土为霾。”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对于霾字也有相近的解释:“霾,风雨土也。” 而“雾霾”一词,最晚在公元5世纪前后的史书上已出现,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上已有“雾霾”的记载;北京最早疑似雾霾“昏雾”的记载则出现在北魏时期,《魏书·灵征志》记载,景明三年九月丙辰,“幽州暴风昏雾”……然而,古代的“霾”是否就是现在所说的雾霾?迄今气象学界和史学界仍存在争议。 “霾”在上古时就是坏天气 甲骨卜辞:“贞:兹雨隹霾?贞:兹雨不隹霾?” “雾霾”一词,最晚在公元5世纪前后的史书上已出现,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的“前凉录”中已有“雾霾”记载,当时在今甘肃武威这个地方发生一起以女为妻的乱伦事件。当时出现怪异的天气:“是月沉阴昏,雾霾四塞。”虽然雾霾一词古已有之,但为现代人所熟悉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即使在10年前陆续出版的《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等相关书籍中,都无“雾霾”一词。其实,“雾”与“霾”虽然产生的气象条件差不多,但性质却完全不同:雾无害而霾有害。现代气象学对雾霾已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划分:含水量达90%称“雾”,低于80%称“霾”;介于之间的,才是“雾霾”。古人对“霾”的划分也要看相应的“指标”:水分少的称为“干霾”或“旱霾”、“风霾”;水分多的称为“湿霾”或“雨霾”。 就“霾”这个字来说,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合集》13467版上有一个字,在7113版上也有一个字,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毫无疑问。 在已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少说已发现了十几个“霾”字,可见霾这种天气现象在上古时代就已出现,且不鲜见。甲骨卜辞多以天气现象来占卜吉凶,霾天一度出现较多—— 《合集》13465版:“己酉卜,争贞:风隹有霾?” 《合集》13466版:“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 《合集》13467版:“贞:兹雨隹霾?贞:兹雨不隹霾?明言有雨,何得有霾?”《合集》13468版“贞:翌丁卯酒,丁霾?” 《合集》13469版:“……隹霾,有作(祸)?” 《通纂》419版:“甲申卜,争贞:霾其有祸?贞:霾亡祸?” 卜辞中的“贞”,就是商代时负责占卜的人,贞人将占得的吉凶报告给商王,作为商王决策政事的依据。如果出现霾天,往往作为一种祸端来断析,可见霾天在上古人眼里是“坏天气”,是凶兆。 《合集》13467版那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负责占卜的贞人问,这雨会出现霾吗?这雨不会出现霾吗?既然第二天说下雨,又怎么会有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