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和的改革是从沭阳开始的,为期4年的改革,让沭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97年以前,沭阳经济排全省倒数第一;全县38个乡镇有8个是省级贫困乡镇;全县工商业普遍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基础设施薄弱,断路、缺水、少电是家常便饭;城市化水平极低,全县城镇楼房面积仅有11万平方米,城镇人均拥有楼房面积不到1平方米;县城面积仅有6平方公里,还包括无数露天大垃圾堆、违章建筑和5条不知淤积了多少个年代的臭水河。另外,沭阳人还喜欢上访,动不动就将官司打到省里和北京,闹得一位在国务院信访办工作的沭阳人多少年不敢回老家。
人们都说,像这样的穷县、乱县,神仙来了也救不活。历史上曾经担任过沭阳知县的文学家袁枚在为沭阳编写的县志上,劈头第一句就写到:“沭阳民好诉讼,性懒惰,思赌博,好争斗。”在沭阳街头有座三匹马的塑像,被当地百姓戏谑为:“三匹马,没方向,一匹去北京告状,一匹去南京要账,一匹去下乡扫荡。”
整个沭阳像一匹无缰的老马,没有方向,也没有奔头。
再让我们看看今天的沭阳。进入市区,一条泛着碧波的河流穿城而过,叫沭河,沭阳就因位于这条河的北岸而得名。与沭河并行的是一条从开发区通往城区的笔直大路,沿路每个交通岗都有一个英姿飒爽的女交警,指挥动作干净利落。沿着这条大路向城区走去,可以看到一片片竣工不久的和正在封顶的商品房、颇有现代感的大厦和商城。整个县城只剩几处零星等待拆迁的平房代表着沭阳的过去。
1997年以来,沭阳县超常规发展,1998年的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96年增长了72.7%、41.6%和40.4%。有一位曾在5年前来过沭阳,因为这里的脏乱差和打架斗殴被吓跑的外地投资商5年后重返沭阳,看到沭阳的变化后非常惊异,一连5天晚上转遍城区的大街小巷,竟未发现一起乱扔纸屑、乱爬栏杆和打架闹事的。欣喜之余,他坚定地将资金投在了沭阳。
1999年元月,中共宿迁市委发出了“全市学沭阳”的号召;2000年4月,省、市研究室联合对沭阳1997年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沭阳三年前似乎没有指望,三年中谱写了五大篇章,三年后发展大有希望”。同时,仅1998年以来沭阳就接待了来自外省市的领导和参观考察者220多批,4800人次。
[COLOR=]仇和出生在江苏盐城滨海县的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原本有8个孩子,因为穷,死了2个。[/COLOR]在他5岁的时候,亲眼看着自己的一个弟弟因为没钱治病死掉了,而自己能上学也是牺牲了三个姐姐的上学机会才换来的。1993年他的家是全村最后一个从草房改为瓦房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村娃,他了解农村的一切,也想改变这一切。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仇和像所有那个年代向往知识的青年一样,一头向知识的海洋扎去。为了实现改变农村面貌的愿望,他报考了江苏农学院,学习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省农科院工作,3年后就被提拔为副处级干部。1986年,仇和被下派到徐州丰县挂职锻炼两年半,静心研究农村问题。
1996年12月8日,39岁的仇和以中共宿迁市委常委、副市长的身份兼任沭阳县委书记。应该说,当时仇和很清楚地认识到他所面临的使命有多么艰巨。至于为什么将这块烫手的热山芋接下来,他曾说:“天下最真实的官只有两个,一是宰相,一是县官,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有改革的空间和余地。”
在接受任命以后,一位曾经在沭阳工作过的老同志万分感慨地对他说了四句话:“来沭阳之前我的体重是120斤,走的时候只剩107斤;来沭阳之前我是一头黑发,走时则一头白发;来沭阳之前我精力充沛,走时已经筋疲力尽;沭阳是个大染缸,你掉下去必死无疑。”老同志这四句话深深刺痛了仇和,他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考虑如何清理这个“染缸”,最终得出两条结论:第一是越乱越落后的地方越需要强硬的执政手段,否则必然被拖入泥潭不能自拔;第二是沭阳的落后根源于制度的落后,沭阳的改革必须通过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障。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仇和来沭阳不到一年就放了5把大“火”。
.......
[em0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5 22:17:33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