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品的章法问题 一、小品内容的形式 在谈章法之前,有必要先说说小品内容的形式问题。其实内容的形式很简单,一个就是多字内容,另外一个就是少字内容。 所谓少字的内容形式,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有些小品不一定非要写一首诗词,一个字:诸如福、禄、寿、喜,用小字题上点与之相关的内容,也颇好看且主题分明,似乎有标题书法的意味。这类作品屡见于旅游品商店和某些人群的办公室内。比如以“忍”为主体的小品我见过很多。两个字、四个字或者一句诗词的内容,这类小品其实如果把章法、构图以及内容玩的巧妙了,也很出彩。关键看内容怎么选择了。 窃以为,有时候少字数的小品更直观、更醒目、更具有装饰性和悬挂价值。字数多的小品,主要体现的是书写者的功夫,洋洋洒洒几十字、上百字,一个完整的内容更适合那些数字数买东西的收藏家。而且,完整的内容似乎让人内心觉得很满足。不过,相比较少字数的小品,似乎直观性、可悬挂性、观赏性略弱。然事物就是这样的,各有优势。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小品不仅仅是一平方尺的小品,在纸张的图形比例上,是很随意的一种形式。比如,四尺三开、16开的信笺、圆形的(虽然属于扇面类)、横的、竖的。。。。有关这一点,我建议大家不要墨守陈规,古代书画流传的作品中,有大量的这类东西可以供我们参考、借鉴。另外,不要仅仅借鉴尺寸,还要借鉴古人小品比例关系,横宽的比例、黄金分割等等,让小品的尺幅第一眼看起来就舒服。 小品这些都应该属于小玩意。既然是小玩意,我想应该着重体现几个特征: (1)、悬挂性、观赏性 我一直在反复强调,作品的使用(实用)功能。因为,就我们目前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品具有了收藏价值和货币价值,它的功能已经开始复杂起来,它的用途已经多样化了,不再是被束之高阁秘不示人的物什。我相信,书法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生活必需品(当然这和牙膏、肥皂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说?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电视不是生活必需品;八十年代中期,冰箱不是生活必需品;九十年代初期,空调不是生活必需品;九十年代中期,微波炉子不是生活必需品;九十年代末期,计算机不是生活必需品,包括××。然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丰富和提高,这些都成了生活必需品。 现在呢?房子成了生活必需品!当大家都有了房子之后,还需要布置一下,装修一下,那么房子里面的墙壁挂什么?书画似乎就成了生活必需品,这么推理大家能跟得上我的思路吗? 我观察过很多家庭,他们的墙壁上有这么几样东西: 有钱的挂高档字画、要不就是一个牛羊的骷髅头(怪血腥的)、结婚照、老婆的轻度写真。这些总要慢慢的被淘汰,因为我们的品味总要进步。谁家也不会乐意把自己可爱的老婆写真照片旁边放一个骷髅牛头吧? 还有,当一部分人有了住房的时候(在这里感谢地王和开发商们不竭余力地盖楼房,谢谢啊!)另外一部分人开始有了另外一套房(岂止啊!)或者开始有了办公室、工作室。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耕地也逐渐减少了,汗!),房子越多书画需求量会越大。股票市场过山车频率越来越高,书画市场会越来越好---没人敢玩股票啦:) 貌似这个问题展开了,赶紧刹车! 先举两个例子,放松一下眼睛吧。 这是我在网络上发现的两个林散之先生的小品。尽管具体尺寸我不知道,看形式和格局我暂称之为小品吧。 在一张纸上面,散老各自写了两个字。第一件:“天趣”,从左往右写,落款两行,简单大方。而且这张字的视觉感觉很直观,打远处一看一目了然。我以为,这样的作品比散老写一张四尺对开的“远上寒山石径斜”那首诗更有意思,更有看头,也更有内容和故事。这件作品,装一个雅致的红木框子挂在书房,要多雅有多雅。此所谓“字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吧? 大家注意一下右上角一枚小印章,这是干啥用的?盖在那里,目的是防止装裱的把上面空余的宣纸裁掉,压边用的。布局大片留白,“天趣”两字成为整个纸张的视觉中心点,较之满纸的小字更抓眼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