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在传统的理论当中也确实有一些问题,可是不管有什么问题,人们都会把它放到风格当中。所以这一点大家要有足够的想象才行,风格在传统书法审美和风格表达当中,它可以容纳所有的你想象不到的东西,不得了,无论是字内的还是字外的。作为“险”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体,正体篆书当中的“险”是什么呢?二袁碑圆润不是“险”,所以一定是唐以后写的细腰长脚的。邓石如大家都见过,细腰长脚是篆书的“险”;景君碑是隶书的“险”;欧体是楷书的“险”,都和字形高有关。草书的“险”和字形动态,运动状态有关。凡是四平八稳的草书没有“险”的,草书的“险”一定是要动起来,但是不能东倒西歪。 “险”的表达往往因人而异,像张怀瓘评价欧阳询,或者倒过来说险劲都可以。有些人不喜欢跟着别人说,于是可以用险拔、险峭、险峻、险绝,用各种各样的词来置换。或者说他看到学欧的很多人有一些变化,于是他就用了不同的修辞。比方说险劲,它的直接的视角就是“险”当中的笔力问题,特别讲究力度。险拔,挺拔的东西讲内在的生气。险峭是很客观的,不讲生气,比方说一个墙壁,直上直下,这就叫做险峭。险峻一般泛指高耸。也就是说在不同的风格当中,如果有细微差别靠什么?第一个字险是共同的,第二个字是不同的细节表达,就是不同的美感和风格。 所以古人经常把风格进行类划,靠字词类化。类化以后后面这个字,细分分不明白的时候,就可以增加词语,同时可以互相文换言。比方说张怀瓘评价小王的字,说他“险”,但不用“险”一词,而说他“其峻峭不可量也”,用险峻的峻、峭拔的峭,而峻峭两字大家可以去查各种各样的工具书,它是可以和“险”进行置换的。不同的是“险”在美感的层面上进行判断的叙述了,峻峭是进行客观的描述,着眼点不同而说的是一个事。所以这种情况下是可以置换的,因为古代的读书人小时候就学训诂学,训诂就是义训,互相之间哪些词是有词义关联的,这些非常重要。 建议大家看王力的同源字典,还有王力《古代汉语辞典》非常好,专门讲同源词,对于我们把古代互文换言的不同风格的和相同风格的表达方式,都能够找出来。当然有些人不喜欢这样说,比方说“险”、“峻”、“峭”、“拔”这些词烦了,可以用一种别的东西来表达。比方说欧体“壁立千仞”,壁立就是墙壁,显然是险拔、险峭,千仞就是很高。也可以说就像一个悬崖峭壁,“断岸千尺”,“断岸千尺”也是险拔。 像这样一种置换的方式也非常多见,换言了以后在书面修辞上有了变化,大家觉得挺好,就是文人玩的一个小把戏。所以我们要对古代书论上的风格问题,仔细加以归类、分析、整理的话,就会发现能够把它大量精简。也就是说我们有条件把复杂的古代书论表达的那些内容经过精简,给我们今天的学生去讲,是非常有好处的,也有利于我们的理论研究。同样像这种词还有很多,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