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10-4 14:55 |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13楼
发表于 2006-9-18 14:10: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Re:新沂至宿迁有必要修建高速公路吗?(转帖)
面对江苏的歧视山东打压,徐州在逆境中艰难前进 一、 多年来,徐州一直受到江苏的歧视 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江苏省老牌的工业城市,在江苏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江苏对徐州的歧视政策极大的阻碍了徐州的发展。 1、五省通衢、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的徐州至今竟是江苏仅有的两个没列入对外开放地区的城市之一 江苏省其他地区的许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五省通衢、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苏中、苏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所管辖的地区最近离海岸线仅几十公里的徐州市至今竟是江苏仅有的两个 没列入对外开放地区的城市之一。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省连云港市等城市率先被国家列为首批十四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原来的十一个地级市(不包括后来增加的地级市泰州及宿迁两市)中,除了徐州及淮阴以外,按照先后已全部对外开放。 当江苏各地享受着国家及省里给对外开放地区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外向型经济搞的红红火火,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徐州的全国人大代表确年复一年的在全国人代会议上向大会提交将徐州列为对外开发地区的提案,但由于得不到江苏高层的支持,此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在对外开放上,江苏大部分地区由于享有国家及省里给的优惠政策而抢得先 机。徐州由于不能享受到对外开放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而错过了八十年代的沿海城市开放 以及90年代全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至今,徐州的对外开放仍处于低水平阶段。 2、南京市的GDP比徐州高约百分之六十多,但南京的上市公司数竟高达徐州的十四倍 在选择企业上市,从股市筹集资金方面徐州市一直受到江苏有关部门的歧视。作为江苏人口第一大市,徐州的上市公司数量在江苏名列孙山。 徐州是江苏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有不少质地优良的企业,即使现在,在煤炭、电力、建材、机械、食品、电子、医药等行业仍有一批质地优良并早已完成改制的股份 制企业等待上市。但时至今日,徐州市仅有两家上市公司(徐工及维维)。与此相反的是,尽管苏南一直都很富有,但嫌贫爱富的江苏有关部门仍在在选择企业上市方面向苏南及南京市倾斜,比如南京的上市公司数高达28家之多,苏南的县级市江阴的上市公司达十三家之多。2003年,徐州的GDP为905亿元,江苏省的GDP为12451亿元,徐州GDP占江苏省的比重为7.27%,截止到现在,江苏的上市公司共有87家,而徐州市的上市公司数仅占江苏省上市公司总数的2.3%,南京市2003年的GDP比徐州多约百分之七十,而南京的上市公司数达28家,占江苏全省上市公司数的三分之一,是徐州上市公司数的整整14倍! 徐州的上市公司数不仅明显少于南京及苏南地区,同时也少于GDP低于徐州的苏北城市,如上市公司数扬州5家,连云港、盐城各3户,以上城市的GDP总量都低于徐州。以徐州和连云港为例,2003年徐州的 GDP为905亿元,连云港的GDP为351亿元,徐州的GDP总量约为连云港的2.58倍,而连云港的上市公司数为徐州的1.5倍。徐州的GDP总量约为扬州市的1.5倍,而扬州市的上市公司数为徐州的2.5倍。上市公司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拓展资本扩张步伐,上市公司可通过发行新股、增发、配股、可转换债券等方式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企业通过上市筹集资金,可使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促进所在地区的快速发展。据资料介绍,江苏的八十多家上市公司直接从股市筹集资金500多亿元,每家上市公司平均筹集资金约6亿元。以徐州为例,徐工及维维的上市共从股市筹集资金十几亿元,促使徐工迅速发展为年产值150亿元、维维发展为年产值70多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两家企业成为江苏50强企业,成为徐州在全国能占有一席之地的知名企业。假设徐州的上市公司数是南京上市公司数的一半,可以说徐州想不发展都难,假设徐州的上市公司数占江苏省的上市公司数的比例和徐州GDP占江苏省GDP的比例相同(如相同,徐州的上市公司数应为六到七家),徐州的工业经济也肯定会比现在强的多。 3、由于江苏有关方面实施的不平等政策,徐州市区人口已从江苏第二滑落到江苏第四 江苏省在城市化的进程以及行政区划调整上打压徐州,徐州是全省市县同城的13个省辖市中唯一一个没有撤县建区的城市。 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城市划分的有关规定,城市非农业人口(现为城市建成区人口)50万至100万为大城市,100万以上为特大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年签的有关资料,徐州市在1996年城市非农业人口达到100.19万人,在江苏率先(不包括南京市)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当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共34个,徐州市以100.19万排在福州市的100.21万之后,在全国名列第34位,在2001年的国家统计年签中,徐州的非农业人口为109.10万,在全国列第34位,同年无锡的非农业人口为99.28万,在全国列第39位,苏州的非农业人口为89.18万,在全国列第44位,常州的非农业人口为81.75万,在全国列第48位。2001年后,无锡的无锡县、苏州的吴县、常州的武进县先后撤县建区,2002年无锡、苏州由于撤县建区,市区非农业人口由于增加了无锡县、吴县的非农业人口从而使市区人口快速增加,2002年,徐州市的城市非农业人口一年之间就从比无锡多10万、比苏州多20万变为落后于无锡及苏州。到了2003年,就连县城远离市区的盐都县、宿豫县也变成了盐城市、宿迁市下属的区,而时至今日,县**与徐州市**同城办公的铜山县却仍不能撤县建区,成为江苏所有地级市中唯一的一个。徐州市的城市化进程已明显滞后于苏南城市。这这无疑是对江苏曾提出的做大做强徐州都市圈的一个最好的讽刺。 4、在江苏十三个省辖市中,徐州的负担最重 与江苏省有关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上打压徐州的同时,在行政区划划分上也对徐州采取和省内其他城市不同的政策。 江苏省原来人口最多的三个城市为徐州、淮阴、扬州。后来在淮阴及扬州辖区内分别增设了地级市宿迁及泰州,淮阴及扬州两市各自一分为二,分别成为人口为四、五百万人口的地级市,负担比原来大大减轻,而原辖区内新增的地级市宿迁及泰州由于享受到省里给的 各项优惠政策,使城市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快速发展,原辖区内的两个地级市达到双赢的目的。 而同为江苏省三个人口最多城市之一的徐州市确无法从行政区划调整上得到实惠。徐州下辖的新沂市京沪高速公路及连霍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及胶长铁路(山东胶州至浙江长兴)在此交汇,其交通优势及区位优势极为明显,增设地级市的条件明显好于宿迁,理应成为苏北地区抗衡鲁南临沂的一张“王牌”,虽然略显稚嫩,但凭借其无可挑剔的区位交通优势、周边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合理的城市布局,其前景是十分明显的。如果配合适当和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将其升级为地级新沂市,其上升的速度将能更快,走的路将能更远!但这一切并没有在新沂身上发生,徐州无法享受到此种好处。结果是徐州市要以弱于苏州、无锡的城市经济实力被赋予带动6个在江苏省排名较后的县(市)发展的重任。徐州及下辖的六县(市)的总人口为908万,是江苏全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其中仅下辖六县(市)的人口就超过750万人,下辖六县(市)的贫穷人口比苏南、苏中任一个省辖市的总人口还多。而徐州历史上就是洪水走廊和兵家必争之地,常年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使附近的农村从历史到现在都较为贫穷,举个例子来说,占徐州市总人口百分之十几的徐州市区的GDP、工业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约占全市总量的近三份之二,徐州下辖县的贫穷可见一斑。毫无疑问,徐州在全省十三个省辖市中负担最重。与徐州相反,苏南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苏州、无锡的城市经济实力原来就强于徐州,其下辖的县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和徐州下辖的县相比都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苏州、无锡和所辖县的关系是强强结合,这和徐州的情况是极不相同的,徐州和下辖县的关系是老牛拉破车。假如徐州辖区内新增地级市新沂市,徐州市一份为二为徐州及新沂两市,新的徐州市人口和苏州及无锡接近约为四或五百多万人,徐州人均GDP指标将在行政区划划分后的当天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苏中地区的任一城市,徐州市经济从此将会快速崛起。而新成立的地级新沂市如果配合适当和合理的政策和措施、给予较好和较高的引导和定位,其发展的速度将会比现在更快更好! 5、省里派到徐州的市长,有的上任几个月就被捕入狱 造成徐州经济发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是江苏省频繁更换徐州的高层领导,近些年来,仅笔者能记住的不完全名单就有孙家正、李仰真、王希龙、于广州、何权、陈耀南、潘永和、徐鸣、李福全等先后出任徐州市委书记、徐州市长职务。 省里派到徐州担任市委书记、市长的干部(除了徐州本土干部之外)在徐州的任期多则两年,少则几个月,在任职徐州期间,各行其政,有的抓商贸流通,有的抓交通,有的抓城市建设,有的抓工业,把好端端的一个徐州的经济抓的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江苏省派到徐州的干部大致可分为三种,一为准备提升的干部,这些干部省里已经内定为准备由地市级提拔为副省级,但提拔之前需要下到基层锻炼一到二年,于是,地处江苏西北,号称江苏的西伯利亚的徐州就成了锻炼此类干部的最佳地点,这类干部的代表人物有上世纪任徐州市委书记的孙家政(到任徐州一年多后升为江苏省委副书记,后升为文化部长)、本世纪初任徐州市长的于广州(任徐州市长不到两年升至江苏省副省长,现为商务部副部长),于广州走后任徐州市委书记的何权(任徐州市委书记一年多后升为江苏省副省长)。派到徐州的第二种干部为腐败干部,如在何权任职徐州市委书记期间调任徐州市长职务的陈耀南,该市长上任几个月后就因为在镇江市涉嫌买官事发被捕入狱,陈耀南既想买官就想买个既舒适、油水又大的官职,徐州市长的官职对此人来说很不理想,但出于无奈,也要硬着头皮上任,在一个不想任职的岗位上的市长能给徐州带来就可想而知了(幸亏只在徐州任期几个月就被捕入狱)。派到徐州的第三类干部为应急干部,其代表人物为潘永和,陈耀南因为在镇江市涉嫌买官事发被捕入狱后,徐州市长职务空缺,于是,省里急调潘永和出任徐州市长,该市长在任职一年后就以身体原因辞去徐州市长职务,现为省交通厅厅长,也许潘永和的身体的确不适应担任徐州市长一职,但既然不适应,省里为什么匆匆茫茫让其担任江苏省第一人口大市的市长,谁对徐州908万人民负责?去年,省委书记李援朝到徐州视察工作时曾指出,频繁更换地区领导不利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但省里频繁更换徐州市的领导究竟是谁之过?新近担任徐州市委书记的徐鸣在徐州口碑不错,但最近又传出其人又将调至省里的风声。 6、江苏高层带给徐州人民的是一次次希望后的一次次失望 与徐州每年上缴的国税(徐州市每年上缴的国税都高于其地方财政收入)相比,江苏省对徐州的投入简直是微乎其微。从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徐州由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不包括能源项目)仅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接受的淮海水泥厂(该厂的设备由当时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东欧罗马尼亚提供),由罗马尼亚设计的该水泥厂工艺及设备落后,以至无法正常生产,直到十几年后,由国家及地方多次筹集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才勉强达到其设计生产能力。 徐州许多人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一位江苏省长官在徐州视察时说的话他说:“你们徐州只要提供足够的煤炭、粮食(现在的长官也许要再加上电),其他的就不必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