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楼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0-7-5 18:55: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
本帖最后由 阿年 于 2010-7-5 18:57 编辑
提起家里增加小宝宝这样的喜事,奶奶是最喜欢听的。在地震前的日子了,奶奶知道妈妈怀孕的消息后,一直就不让妈妈干重活。天天数着生产的日期。今天爸爸从老家赶回来,她是多么想一下子了解更多的情况啊。可是现在她倒没有高兴起来,没有提到儿媳妇和未来小宝宝的事,而是愁眉不展咽咽地说:“儿啊,我能够好的这么快,都是这里的医生护士照顾的好!特别是那个小张护士,她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就像我的亲生女儿一样。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亲人啊。”
爸爸笑眯眯地说:“妈妈,是啊,是啊!你伤已经快痊愈了,应该高高兴兴啊。你老人家又想起什么不开心的事了?可不要无辜伤心,那会影响身体的。”他记得小张护士说过,开开心心有一种看不见的疗效,对身体有很大的帮助。突然,爸爸想到小张护士就问:“小张护士今天不值班?妈妈,我给她带来了我们家地里新鲜的花生,马上就送给她尝尝。”
爸爸的话刚出口,奶奶突然痛哭起来,一把泪一把鼻涕喊叫起来。
爸爸不知所措,扶着奶奶:“妈妈,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
奶奶终于平静下来,她一字一句说:“小张护士她,她走了。已经好几天了,我一直不相信这事情,我们大家也不相信这事情是真的。”说着,说着,奶奶更伤心了,她嚎嚎大哭,“小张护士是为我们累死了。就在头天晚上,她还给我煮了鸡蛋面,一口一口喂我呢。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在第二天,她就,就累倒没有再爬起来。”
爸爸明白了,为什么一进病房就感觉气氛不对,原来大家都沉静在悲哀中。这个小张护士怎么就这样离开了大家?他呆望着手里的两袋花生米,脑中浮现着她那美丽的倩影。
有一个老大爷说:“听说今天10点钟要开追悼会,我们都想去,可是腿脚不方便啊!”
爸爸闻听后,立即站了起来:“10点钟开追悼会?”他提着一袋花生米就往外跑,跑到门口,才转回头大声喊着:“妈妈,现在我不陪你了,我要去参加追悼会,我要和小张护士见最后一面。”
不大的医院小会堂里面庄严肃静。里面挤满了哀悼的人群。爸爸跑到门口,追悼会已经开始了。在悲痛的哀乐声中,一个医院领导在念着小张护士的生平。他才知道小张护士才21岁,是医院里的先进工作者。悼词后,有个医护人员代表发言,要学习小张护士对待患者像春天般的温暖。接着爸爸尾随着大家一起从灵堂经过。当他看见小张护士那含笑的照片,看见她那煞白的遗容,他突然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一下子扑到在灵堂下跪了下来,大声诉说着:“小张护士,你是我们的亲人,你是为了我们而死啊。你这么年轻就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会记得你的。小张护士,我匆匆忙忙从唐山给你带来了花生米,就是想让你尝尝我们家乡的土特产。可是,你没有尝到啊。苍天啊,让小张护士在天堂那里能够尝到啊。”他打开口袋,围着小张护士的灵柩,一把一把把花生米撒在四周。他抬起头,看见小张护士在微笑。他听见小张护士的话语,看见小张护士嚼着花生米。
突然,会堂又有骚乱声音。爸爸回过头,也楞住了。奶奶和那个病房的所有伤员互相搀扶地走来了。爸爸知道奶奶一直是不能下床的,就是大小便也是在床上解决的。小张护士不知道帮助奶奶端过多少次屎尿呢。而这病房的其他伤员,虽然伤势有重有轻,可都是伤筋动骨头的人,行动都是不方便的。而他们现在一起搀扶拄着拐杖来到了开追悼会的小会堂,不能不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动。
还是那个主任医生了解情况,大声喊叫着:“大家快去搀扶这些伤员,他们不能走动。”在许多医护人员的搀扶下,奶奶和伤员们向小张护士作了最后的道别。这是爸爸参加唯一的一次大型追悼会,也是他永生难忘的是追悼会。后来奶奶说起参加追悼会的事,还是热泪盈眶对我:“我们这些伤员什么恩也报不了,在你爸爸去参加追悼会后,我们感觉我们一定要去,腰弯不了,不能给她磕头,也不能鞠躬,我们就是为了看她一眼,给她送行。这么多年过去了,她那笑容依然经常出现在我的眼前。”
爸爸参加完追悼会后,就急忙去找那位好心人了。他凭着记忆,终于找到了那条街、那个商店,也打听到了晚上打更的那个人,又从那个人口中打听到了这位名叫赵大海的好心人。爸爸走街串巷, 好不容易找到他家,可是他家里没有人。他就坐在门口等,从下午一直等到天黑。赵大海老人才下班回来了。
爸爸看见赵大海回来了,向他鞠躬:“赵大叔你好。”
赵大海觉得这个人面熟,可又记不起到底是谁。
爸爸说:“赵大叔,你不认识我了。我可记得你。就是在二个月前,你送我一筐梨和苹果。我今天来感谢你的帮助。”
赵大海老人激动了:“真没想到,时间这么久了,你还会来看我!我对你们也没啥帮助的,就是那几个水果你们却如此惦在心上,还跑这么大老远来看我!唐山人,真是太朴实、太厚道了!”
本来爸爸以为这事就了,一还一报是正常的。没有想到,第二天赵大海老人又买了很多罐头、点心、水果又到医院探望奶奶了。在医院里,老人家拉着奶奶的手:“老姐姐,你这伤不轻啊,伤筋动骨得一百天, 你别着急好好养着,腰慢慢就会好的。老姐姐, 明心他是个好孩子啊,你有个好儿子啊,”
后来爸爸才了解到,赵大海老人是上海人。原来是上海一个棉织厂技工,是厂里的技术骨干,还是工厂里的工会干部呢。1956年为支援东北的建设,他们夫妻响应祖国的号召,从豪华的上海来到了营口针织厂工作。他们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在上海工作或者读书。直到1983年老两口退休后回到了上海原籍,他们在营口生活工作2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