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查看: 20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南游记 2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15:2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湖南之行2
探访君山岛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君山,古称洞庭山、湘山、有缘山,是八百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千古名楼岳阳楼遥遥相对,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由大小72座山峰组成,被“道书”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
君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君山岛有5井4台、36亭、48庙。历代文人墨客围绕君山的“奇”、“小”、“巧”、“幽”、“古”,或著文赋诗,或题书刻石,有中国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摩崖石刻、“星云图”、新石器遗址。 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见证——斑竹、二妃墓、柳毅井。有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宋代农民起义的飞来钟等。每一个古迹都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悠远的记忆,浩气连远古,衷肠诉神州。特别是自唐代以来,李白、杜甫、黄庭坚、辛弃疾、张之洞等墨客骚人都曾登临君山揽胜抒怀,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李白的“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更使君山名声大噪。岛上古木参天,茂林修竹,仅名竹就有20多种,神奇而多情的斑竹就生长在二妃墓的周围。君山茶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层层的茶园像一条条碧绿的玉带围绕在大小山头,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就产自这里。君山上的珍贵小动物--金龟,不仅可供观赏,亦是药用良材。
柳毅传说
君山不仅风光秀丽,环境幽静,更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为之增光添彩,使我倍增寻古探幽之雅兴。柳毅传书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
  柳毅井,古称桔井。位于君山龙口内的龙舌的根部。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君山自古盛产柑桔,称为桔乡,此井即称桔井。”桔井相传为柳毅传书进入龙宫的入口之处。“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井下深不可测。”  据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民间传说:唐朝仪凤年间,书生柳毅从长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经陕西泾河北岸,路遇一年轻美貌的少女在河边牧羊,满面愁容,翘首南望,哀哀哭泣。经问明缘由,才得知她是洞庭龙君之女,嫁给泾河龙王的次子为妻。
   龙女在泾河龙宫备受欺凌,还被赶出宫外到荒郊牧羊,风餐露宿,受尽折磨。得知龙女的不幸遭遇。柳毅不觉义愤填膺,决意转道岳阳为龙女传递家书。柳毅一路奔波至洞庭,在洞庭湖边找到了龙女所说的桔井,在井旁的一株社桔树上,用龙女的金钗连叩三下,惊动了巡海夜叉出迎,送他从桔井下到“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的洞庭龙宫。得知龙女在泾河受辱被欺,龙王不禁老泪纵横,被囚禁在洞庭的龙王小弟钱塘君得知其情况后十分愤怒,挣开锁链,化为赤龙,直奔泾河,杀死了泾阳君全家,接回了龙女。 龙女得救,深慕柳毅,愿意以身相许。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却坚持“君子喻义不喻利”,便婉言谢绝,只身回家。龙女便更加敬重他,追随不舍,几经周折,终于与柳毅结成美满夫妻。人们喜爱柳毅的见义勇为,刚直明快的品格,把桔井改为柳毅井。
   1979年,君山又重修了柳毅井。井口由双鲤环护成井栏,井壁开一门户,有阶梯可由井口走下。据说柳毅就在这井壁上用金簪叩开了龙宫大门,并在这里进入了洞庭龙宫的碧波水府。石级斜入井口的地方,二壁各刻有一名虾兵一名蟹将的雕像,大概算是龙宫森严壁垒的标志吧。只可惜社桔无存,否则大可以石相叩,一饱畅游龙宫之眼福。
传书亭又叫鸳鸯亭。位于柳毅井后2米的社桔遗处高台上。筑亭的时间甚早,明朝吴廷举即写有《传书亭》诗。亭为两个长方形交错组成的多角形建筑,上覆绿色琉璃瓦,六个翘首饰有鳖鱼,两亭连为一体,组成双顶鸳鸯结构,自成一种古朴幽雅的风格,象征着龙女与柳毅的爱情,从而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丰富和加强了柳毅传书故事的感染力,给游人增添了游园的乐趣。
湘妃和斑竹
君山几乎每一寸土地都有一种斑剥陆离的的古色古香,一草一木都有一段色彩斑烂的遗事轶闻。君山访古,最负盛名的当数湘妃墓了。
我们沿盘山石径往东,几度波浪形的逶迤行进,来到了一个三叉路口,湘妃墓就在路旁。湘妃是传说中虞舜的二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四千多年前,部落联盟首领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后来舜帝巡视南方,峨皇、女英追踪至洞庭湖,听说舜帝死于苍梧之野,二女便在君山泣血而死,从此君山的青竹浸染了斑斑血泪。楚人哀之,将洞庭山改名为君山,并在山上为她俩筑墓安葬,造庙祭祀。湘妃墓十分的简陋:基为石砌,水泥封顶,墓前立有大书“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阶,石阶下一条约1.5米宽的引道是用麻石铺砌的,两旁石碑上刻有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离骚》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则是唐宋乃至近人的咏叹诗词,盛唐的李白、常建、刘禹锡,清代的赵嘏,直至近人鲁迅也有“不知何处吊湘君”之句。墓前有一对引柱,高2.8米,上面刻有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舒绍亮题写的一副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墓碑前置一石刻香炉.八字牌坊上雕刻花卉,或刻麒麟、狮、象等。湘妃墓周围多斑竹,竹上有斑斑点点,仿若泪滴、传说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洒上的泪滴。唐高骈有诗咏“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由此联想到湘水多怨 ,湘女多情之说或许源于此吧。据说,君山的斑竹只能生长在湘妃墓所处的地方,离开此地也就无法存活,岂不怪哉…
穿过斑竹迎拥的山间小路,走不多远就到了香火旺盛的湘妃祠。亦名湘妃庙,古称湘山祠。主祀舜帝的二妃娥皇与女英。为三进山门庭院式建筑, 祠甚雄伟,前有开阔的祭场,一进门正面悬有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撰写的长篇楹联。全联共400字,一气呵成,把君山的风光名胜描写得淋漓尽致。二进门只见一幅湘君、湘夫人追随起舞的艺术图案,二旁却侍立着二位护祠神将。三进门为正殿,正中供奉二妃塑像,两厢各立侍女塑像4尊,仪态各异,栩栩如生。上有匾额曰“渊德候”,却不解其意,以君夫人(虞舜时尚无皇帝,自然也没有皇后、贵妃之称了)之尊而死后封候,不仅不伦不类,也显得莫明其妙,除了隐隐约约感到一种男尊女卑的陈腐气息外,只觉得滑稽可笑。 好在书匾人也只说“风闻”而已,旁人也难以认真计较。殿内有娥皇、女英二妃塑像,香火亦盛,士民所送锦幛不少,感恩载德之词比比皆是,无非是心诚则灵,上至利禄功名,下到繁养生息,不期湘妃有如许神通。殿上有湘籍书法家何光岳书写的楹联,云:“二妃斑泪五渚黯踪望断洞庭千层浪,九嶷素服三湘含辂招归浦地万里魂”,抒发了对湘妃哀怨欲绝和矢志不移的同情和钦敬。
纵观洞庭君山,独处有斑竹的说法似乎得到验证。惟此处一路斑竹夹道,山上其他地方却无迹可寻,也相信“斑竹一支千滴泪”的传说。试观斑竹林中,一丛丛的斑竹因风起舞,使人想起那迎风袅娜的身影,珠光点点的泪纹,更令人神思飞越,自然想起“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的诗句,凭吊者无不在此洒下一掬古往今来的同情泪。 多少男少女流连徜徉,斑竹上镌刻了多少忠贞不渝的爱情誓言。人们全然顾不得不吉不利的禁忌,神往的只是忠贞不移和矢志一心,或许这正是湘妃祠受人眷顾、香火日旺的原因吧。

君山品茶
君山的茶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层层的茶园像一条条碧绿的玉带围绕在大小山头,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君山银针就产自这里。君山银针茶唐朝时就定为贡品,专供帝王饮用。1956年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君山银针”被誉为“金镶玉”,获金质奖章,现为我国名茶之一。
在君山品茶自有一番情趣。多数茶室在山阴,绿树映掩,邻崖瞰波,清凤徐来,凉爽宜人。我们一行在一依山而坐落的茶社坐下,茶女笑容可掬,一面流利地介绍着“君山银针茶”的来历、特点和茶道,一面非常娴熟地为我们泡茶…不多时,一杯杯茗茶摆到了我们面前的茶桌上。
君山的茶色呈淡黄,却有一种别样的清香扑鼻而来,不如乌龙的醇香,不比龙井的清悠,不似普洱的老陈,它独有一种鲜冽的岩味草香,一种更亲近于大自然的野风。 看那杯中,那一根根茶条居然竖直地倒立于水面下,继而缓缓下沉,又根根直立于杯底上,如此忽升忽降,蔚成趣观,三起三落,才最终竖沉于杯底,如刀枪林立,似群笋破土,真是有香有色有型,非同一般。“试把龙泉烹雀舌,烹来常似君山色。”便是清人万年淳对君山银针茶的赞誉。据记载,君山银针自清雍正年始列为贡茶,岁贡只有一十八斤,弥足珍贵也。 大家纷纷端杯品饮,啧啧称赞,茶女介绍说,“喝到第二杯的茶,味道更好”,是啊,不品不知道,一品更会体会到…这时,我便忽悠大家说:你们都知道吗,茶不喝三杯,同友忙说不知,便催促快讲其中的道理,我清清嗓:一杯为品,二杯为解渴,喝到三杯就是“饮驴”,大家不禁轰然而笑…


                                                                    2009.1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0-1-21 16:10: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
本帖最后由 落云听雨 于 2010-1-21 16:19 编辑

文采斐然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1-3-6 10:53
  • 签到天数: 214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板凳
    发表于 2010-1-22 22:00: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
    很详细,如临奇景啊!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5-2-16 05:43 , Processed in 0.035436 second(s), 13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