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之者将几篇窑湾文章罗列一下以飨读者。
窑湾古镇修复记
窑湾启于隋唐,建于明清,鼎盛于民国。地处骆马湖畔,沂运要津。依长堤而筑室,沿两河而建街。绿水环绕,流金淌银。南达苏杭,北抵京津,西通古彭,东接连云。舟楫十里,帆樯如云。八方货物,舟进船出。十里长街,商贸中心。红楼闺秀,青楼泪痕。军阀政客,争相盘踞,墨客骚人,际会风云。“小上海”之美誉,流传至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遭厄运,日寇入侵。战争频仍,硝烟滚滚。日本投降,内战又起。兵连祸接,有加无已。名商巨贾,纷纷逃离。窑湾萧条,大伤元气。十年**,急风暴雨。四门倾圮,街楼毁尽,教堂寺庙,荡然无存,残垣断壁,瓦砾堆堆,满目苍凉,令人酸辛。它像一位蓬头垢面,遍体鳞伤的老人,倒卧在运河之滨。饱受冷落。无人问津。
二00八年,市委市**对窑湾的修复高度重视,提上日程,摆上台面。书记市长多次亲临古镇,实地考察,调研座谈。方才果断决策,重修古镇窑湾。成立公司,选派干部,坐镇一线。为了修旧如旧,公司领导深入里巷,访问乡贤,聘请顾问,征求意见。为了筹措资金,四处奔走,八方求援,费心劳神,寝食不安。为了确保工程质量,五去江南,招聘能工巧匠,严把质量大关。
多赖故土乡亲大力支持,窑湾镇委通力协作,有识之士建言献策,修复工作一帆风顺。四年时间。三条古街重现真身。疏通河道,架设桥梁,相继告竣。名人故居、纪念堂馆、碑亭歌榭,文化景点渐显昔年神韵。窑湾将成为运河岸边的一颗明珠,水上古城堡,中国威尼斯。她将张开双臂迎接四海宾朋,八方游人。
窑湾古镇修复记
邑之西南有湖,曰骆马湖。湖之隅有镇赫然在焉,曰窑湾。古时交通重水事,商贾过而多停憩,是以渐趋繁华,号大镇。近世兵戈频仍,镇不显于一隅,乃得存焉。
然建国以降,变革日紧,十年之祸,岂无殃及。方今镇之旧状虽存,老屋砖瓦崩析,狐兔鸟兽窜走其间矣。邑之官陈公睹其状,乃集众议,开水利,兴土木,补苴罅漏,克期乃成。
于是四方闻而至焉。故国如画,远绝尘埃,二三子流连长街,可一涤耳目矣。若夫夜静人稀,灯火阑珊,酌酒一杯,宜别有一番滋味矣。
镇之兴,乃隋帝凿运河,得其名;镇之废,十年之祸;镇之再兴,其赖人力乎?方今国家承平,百姓安抚,酒茶之余,镇之兴废,尽收胸中。陈公所为,盖有所思矣。
乃作是记。
辛卯夏日****记于
窑湾古镇重修记
古镇重修既竣,有司乃告天下曰:零八年迄今,古镇重修,其效昭然,宜有记。于是四方争相逞文,书生不才,尝流连其地,亦斗胆试焉。
古镇乃于市之西南,旧为运河枢纽,号曰第一古镇。登高远眺,三面环水,纵目苏北,有坐立千年之势。冥搜其源,上溯隋唐;探其兴盛,乃追明清。依托漕运,远客能至;宗教林立,歌舞繁华。考其人物,相传古有刘基、史可法、乾隆、纪昀来游,近世则有陆士杰、臧圩清、陆文椿、张华棠诸公。诸教并存,四方人物荟萃,是以风俗杂乱,建筑多姿。又因鲜有兵戈,绵亘千年,宛若隔世也。
然则晚清以降,战乱频仍,继而国家新立,乃有十年之劫。古镇频遭破坏,旧物鲜有全存。落日登高,长街萧条,草木荒芜,百业尽废,观之黯然。
今海内承平,百姓谐和。零八之春,有司顺承民意,乃立骆马湖旅游公司,运作市场,致力于古镇之保护开发,以“修旧如旧,新建如旧”为则,修缮全面启动。工分两期,斥资计贰亿伍仟万,用之修缮、拆迁、重建。风雨兼程,民众齐心,终计修复古建六百余处,完成诸景之一一重建。今之景则有八大会馆、赵家酱园、大清窑湾邮局、典当铺云云,景象空前。特产则有骆马湖咸鸭蛋、甜油、绿豆烧酒之属。
于是海内游客闻而至焉,数年间逾百万。若值晴日无云,游侣云集,接踵摩肩,熙熙攘攘,酒旗飘摇,店主频招,情不可却,坐听窑湾故事,杯酒入唇,何其惬意。及至夜幕渐临,小立河桥,灯笼高举,吟赏风月,清风入袖,呼吸无阻,滋味何如?至若眠宿酒家,夜阑人稀,鸣蛩隐约,检阅旧史,挑灯夜读,纵意遥想,其人力之伟,古镇今昔之变,又有所思矣。
零九年秋,省**授古镇以历史文化名镇之称,名至实归,亦一喜也。放眼观之,古镇重兴,必指日可待焉。乃作是记。
辛卯仲秋北庭书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