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查看: 2188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说丁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10:35: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本文所述的丁集,新沂市双塘镇丁集村东丁集,过去叫丁家集。按照中国传统地名命名法,应该是丁姓聚居的集市,但目前实际情况是一户姓丁的都没有,也不逢集。
老年人传说,以前,丁集曾经有丁姓大户人家,有功名,很富有,在丁汪里打桩,上面铺木板,木板下系铃铛,木板上用马拉碌锥打场,带楞的碌锥滚动,木板轰轰隆隆,就像打雷,木板下铃铛摇动,叮叮当当。叫做打响场。后来,不知是炫富招人嫉妒,还是触怒皇家,官场犯事,要灭九族。丁家举家潜逃。据说,逃到淮阴北十里的南丁集。十几年前,丁集的蒋鲁老先生在淮安开会,和淮安南丁集一位姓丁的代表拉呱,丁代表就说南丁集丁家就是从新沂高塘丁集搬过去的。
丁家集的考证。据清朝张奇抱续修的(明万历29年至康熙13年)沭阳县志就记载有阴平、高流、丁家集、嶂嵢。没有高塘沟。可见,那时高塘沟比丁集小。而过去能称集的一般都逢集市,也是比较繁荣的人口较多的村镇。
在截止宣统三年的民国重修沭阳县志中,西北路的集市高流、高塘沟、井子庄、陈艾洲、嶂嵢,没有丁家集,可见,此时高塘沟已比丁集繁华,已经逢集。
关于圩寨,清同治咸丰年间,土匪横行,很多大的村镇都修圩子,如井庄圩在治西北85里,同治六年(1868)张士金建,周一百丈,门二。高塘沟圩在治西北九十里,咸丰十年(1860)徐嶙(徐淮的孙子)建,周长四百丈,门四。圩外还有圩沟,土圩内还有内圩,青砖砌成,高约两米。嶂嵢圩,在治西北百里,同治六年,刘兴隆建。但是,此县志中没有丁集圩,可见,丁集已不如高塘沟。
清朝后期,丁集还有庙,叫三官庙,光绪九年重修,还有一处观音堂,是光绪十年重修的。注意,是重修,说明以前就有这两处庙堂。双塘镇志载,民国时,丁集有家庙两处,村南为孟庙,村北为陈庙。可能就是以前的三官庙和观音堂。
关于打响场的考证,据《新资治通鉴》记载,明洪武25年(公元1393年),宋国公冯胜,在缸上设板,用碌碡打稻谷,声响远震数里,有仇人状告冯胜私藏兵器,朱元璋把他招入廷内,赐以酒食,说是决不相信别人的谣言。冯胜喜不自禁,谁知刚刚回到家里,即毒发而死。没有查到姓丁的打响场资料。
关于丁姓做大官的考证:淮安丁氏“御书堂”,是源于五世祖丁士美状元,他是三世祖丁凤之孙,四世祖丁儒长子,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状元,官至吏部左待郎,赠礼部尚书。丁士美太公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两代帝师。1577年古历八月初一,因忧劳过度,病逝于淮安(今楚州区),皇帝赐御葬,赠礼部尚书,溢号“文恪”!(墓葬前石刻现存市博物馆及淮安区博物馆和勺湖公园).御书堂家族,以他为傲,以他为荣!也使他成为家族的代表人物,御书堂丁氏后人主要移居地:清江浦(市区)、淮安区、淮阴区丁集(南丁集)沭阳等地。
至于丁姓家族犯事,明末清初史书上没有查到,淮安御书堂家谱,日照丁氏于明洪武间自海州东海县北徙至日照城南刘家寨的济阳堂都没有查到,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高塘丁集历史上确有丁姓居住,可能是丁士美后人明末清初(1600年前后)从淮阴到沭阳到丁集(丁家集当时属于沭阳县高流),在康熙到乾隆年间(1770年前后),或因自然灾害,或因人事纠纷,又搬回淮阴丁集祖居地,
关于丁集集市搬到高塘沟的考证:据康熙十三年结集(1674)的张奇抱续写的沭阳县志中,并没有高塘沟集,而有丁家集张苍集,可见,那时高塘沟很小,或不叫高塘沟。民国重修沭阳县志是到清宣统前结集,其中记载逢集日期的就有高塘沟陈安洲张苍井庄,却没有丁集。可见,高塘沟成名时期就在乾隆初期,而且和康熙后期从六品儒林郎徐秉直(1697-1763)来高塘沟居住后有关。据徐氏族谱记载徐秉直是从沭阳搬来的,他的父亲徐均擅于农耕技术,常教农人。想必徐秉直也重视土地,他官居六品儒林郎,比七品知县还大一级,应是有钱人。那时,整个沭阳县还不到十万人,地广人稀,他到高塘沟如入无人之境,说跑马圈地似乎为过,但高塘沟北到尚湖,东到竹园,南到下塘,西到佃户,都是他家地,有了地,就要雇人耕种,许多外地人纷纷落户高塘沟,于是高塘沟慢慢繁荣起来,1756年前后乾隆时期,和他的儿子徐淮(1723-1801)1756年在高塘沟建寺庙如来院后,更加热闹。胜过北面四里地的丁家集,
一山不容二虎,高塘沟距丁家集只有4里路,高塘徐家气势胜过丁家,难免互相争斗,也许,就是那时候,丁家衰败,不得不远走高飞,搬回淮阴祖居地。而丁家集的集市,就挪到高塘沟。也就是说,在丁集的丁姓搬走后,1780年左右丁集就不逢集了。那些丁家打响场,后落败要举家抄斩的传说,只是把明朝发生的张胜那些事儿挪在丁姓头上,作为丁姓南迁原因的猜测。
关于丁汪的考证:
丁汪,过去是丁集庄内很大一个汪塘,据说有几十亩水面。现在丁汪仍在,南北宽约00米,东西长约500米,南面是高塘水库,有堤挡住,中间有东西堤和南北堤将汪分为4部分,南汪中有岛有树,北部汪养鱼养鸭鹅,堤上桃李成行,堤下杨柳迎风,风景甚为优美,真是世外桃源。有沟从东北流入雨水,过去是汪水来源,现在被堤挡住,只能流入水库。
据东海县志记载,沭河在历史上曾从马陵山东麓流过。据《一统志》载“沭水至县(沭阳)分为五道:一入桑墟湖,一入涟水,一入大河,一入大湖即硕项湖,一入硕项湖”,清嘉庆《海州直隶志》载“沭水至县分五道,一入涟水、一入桑墟、三入大湖即硕项湖”,但据考证,沭水自厚丘入县境分两渎,右渎“世谓之枯沭”,立大堨、左渎水注入;左渎南经建陵县故城东、又南经建陵山西,经“曲沭戍”又南,在古金山一带,分一道自高塘沟(今新沂双塘镇一带)东南流入桑墟湖;
沂沭合流和黄河决口又使高塘沟东南流桑墟湖的古渎逐渐淤塞淤填,并形成了小尚湖、沈湖、平墩荡等荡滩和纵横交叉的沟渠并汇集沭水流入桑墟湖。至明末沭水在县境五道分流己有淤塞并支流众布,其淤塞的湖荡和宋主簿沈括率民修百渠九堰疏浚分流沭水的支流、渠道都随地名、标志物、流域流向等冠以名称。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海州直隶州志》又云:“(桑墟湖)在硕项湖西北,治北四十里,夏储水、冬陆地。”又云:“旧有桑墟湖,无青伊湖”;民国《重修沭阳县志》桑墟湖己淤垫为桑墟镇中的湖荡滩。
丁集村与小尚湖村相连,南距高塘沟4里路,沈湖在黑埠东8余里,桑墟距高塘30公里。 就是说,沭河在明末清初曾经经过高塘北向东南流入桑墟湖。后淤塞成几个湖泊。小尚湖就是其中之一。小尚湖因地势较高,所以叫上湖,因周围有尚姓,也叫尚湖。当初尚湖面积也应不小,但随着继续淤塞,越来越小,变成大汪,丁姓临水而居成丁家集,这汪就自然称为丁汪。
现在的丁集(东丁集),自1958年建高塘水库后,1959至1960年,向上(北)搬迁约1000米,1978年后,又向东北搬迁5里,规划排房,现已花楼栋栋,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南北,连接高塘刘庄。成为自然生态村。
据双塘镇**规划,围绕高塘水库铺设环湖景观大道,那时,丁汪的幽静美丽自会被人们发现欣赏,从北面滩涂看烟波浩淼圣泉湖的景色,别是一番感受。
没有丁姓的丁汪和丁集,永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9-11 07:57
  • 签到天数: 602 天

    [LV.9]以坛为家II

    沙发
    发表于 2019-8-16 15:09: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1_856:}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23 10:20
  • 签到天数: 279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发表于 2019-8-19 10:42:36 来自手机版的网友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

    小时候经常见到一些大圩子,现在基本挖平了,那时候叫圩里圩外的很多,听祖辈说晚清时期圩里的地非常贵,卖地大约用银元铺地,银元占多大地就买多大地

    小时候经常见到一些大圩子,现在基本挖平了,那时候叫圩里圩外的很多,听祖辈说晚清时期圩里的地非常贵,卖地大约用银元铺地,银元占多大地就买多大地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4-12-31 03:20 , Processed in 0.038842 second(s), 14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