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查看: 54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分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5-3 15:1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这还是2013年准备的材料,拖到现在才写好,既不准备发表,以后也不想再写了。现在开始水稻落谷了,本文仅供参考,请勿照抄。图表省略。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分析
淮安市淮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摘要: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对产量的影响中,常规粳稻表现为穗粒数>结实率>穗数>千粒重,杂交水稻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杂交水稻通过稳定适宜的穗数和穗粒数,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进一步增加产量较为困难;常规粳稻产量相较略低,但通过稳定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仍有进一步的增产空间。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
在抛秧、直播、机插秧三种水稻轻简栽培模式中,受农机补贴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政策的影响,水稻机插秧的面积稳定增加。本文汇总了有关文献的数据,对水稻机插秧的穗粒结构进行了分析,以供生产上参考。
1材料与方法
本文选取了有详实试验数据的124篇参考文献,对文献中的数据进行汇总,并以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相关文献来自于江苏、上海和浙江北部,基本上为稻麦轮作模式。文献中的理论产量均按90%折算为实际产量,有多组数据的仅采用最佳产量组数据。由于部分统计区组数据较少,个别极值对区组平均值的影响比较大,使得正态分布的趋势不是很直观。由于参考文献较多,除引用有相关结论的文献外,不再一一列出其它数据来源文献,特此致歉。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分布
见表1
杂交水稻(含杂交籼稻和杂交粳稻)的平均产量为663.9Kg/667m2,常规粳稻的平均产量为613.7 Kg/667m2,杂交水稻的单产水平比常规粳稻高50 Kg/667m2。杂交水稻的产量在650—700 Kg/667m2区组间分布最多(总平均产量也在此区组),而常规粳稻的产量在550—600、600—650 Kg/667m2(总平均产量也在此区组)两个区组间分布最多。水稻机插秧产量水平比直播水稻高出较多[1]。
2.2穗数对产量的影响
见图1。

杂交水稻与常规粳稻均呈现出产量随穗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杂交水稻在穗数为19—20万穗/667m2时产量最高,常规粳稻在穗数为22—23万穗/667m2时产量最高。但从图中也可以看到,在杂交水稻产量分布最多的650—700 Kg/667m2区组、常规粳稻产量分布较多的600—650 Kg/667m2区组,穗数的可选择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这说明在生产实践中穗数的可调整余地较大,也从侧面说明穗数对产量的影响不是很强(从图1中看,依赖于穗数的变化,杂交水稻产量没有突破700 Kg/667m2,常规粳稻产量没有突破650 Kg/667m2)。
2.3穗粒数对产量的影响

见图2、图3。常规粳稻表现出产量随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的趋势,杂交水稻则表现出产量随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这说明常规粳稻仍有增加穗粒数的空间,而杂交水稻则应稳定在一个适宜的穗粒数水平。
2.4结实率对产量的影响
见图4。

杂交水稻存在一个适宜的结实率范围(85—95%),在此范围内产量变化很小;而常规粳稻则表现出产量随结实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的趋势。依赖于结实率的变化,杂交水稻产量最高区组与最低区组之间差值为47.5 Kg/667m2,常规粳稻产量最高区组与最低区组之间差值为138.1 Kg/667m2。这说明结实率对杂交水稻的产量影响较小,而对常规粳稻的产量影响较大,这应与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在穗粒数上的差异有关。
2.5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
见图5。

千粒重在一定范围内(常规粳稻为>26g,杂交水稻为25—28g),产量差异很小,这说明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小。
2.6穗粒结构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

见图6。杂交水稻表现出结实率随穗总粒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这也有助于说明杂交水稻穗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影响:即在穗总粒数较少时,结实率最然较高,但穗实粒数并不高;在穗总粒数较高时,因结实率较低,导致穗实粒数依然不是很高。
见图7。杂交水稻和常规粳稻虽均表现出随穗数的增加而穗实粒数降低的趋势,但在适宜的穗数范围内,因穗数的增加而减少的穗实粒数较少,穗数的增加而引起的增产作用大于穗实粒数减少导致的减产作用。因此稳定穗数仍是需要的,穗实粒数的有效提高应主要依靠后期栽培管理,不必过于担心因增穗而减少的少许穗实粒数。
其它穗粒结构因子之间未发现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3总结
水稻机插秧穗粒结构对产量的影响中,常规粳稻表现为穗粒数>结实率>穗数>千粒重,杂交水稻表现为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这与有关文献略有区别[2—9]。杂交水稻通过稳定适宜的穗数和穗粒数,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进一步增加产量较为困难;常规粳稻产量相较略低,但通过稳定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仍有进一步的增产空间。
对水稻机插秧而言,5月下旬落谷,6月中旬机插,秧龄期平均20天,全生育期平均150天,以稳产计,选择杂交水稻较为适宜。这是因为水稻机插时胚乳养分消耗完毕,根系拉伤严重,导致机插后缓苗期长,加上落谷晚,营养生长期缩短,穗数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机插规格的控制,产量的形成重点在于后期管理,属于后促型栽培模式[6,7,10—12]。而机插粳稻产量的80%来自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13],淮北地区9、10月份积温时有不足,重施穗肥困难,茬口较为紧张,并有机插粳稻未能及时成熟的报道,在淮北地区推广水稻机插秧仍应慎重选择,在江淮地区可以大穗型常规粳稻或杂交水稻为主[9],在长江以南地区则可自由选择。
参考文献:
[1]闻章辉.直播水稻穗粒结构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64-66,68.
[2]钱银飞,张洪程,吴问个,等.移栽密度组合对机插水稻淮稻5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41-48.
[3]姚月明,王海候,宋浩,等.杂交晚粳常优1号机插超高产栽培的产量形成机理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0,26(4):103-108.
[4]沈建辉,邵文娟,张祖建,等.苗床落谷密度、施肥量和秧龄对机插稻苗质及大田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3):402-409.
[5]郭振华.机插与手栽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差异的比较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6]钱银飞,张洪程,吴**,等.机插穴苗数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09,35(9):1698-1707.
[7]陶帅平,李仿伢,马国福,等.不同农艺措施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3):14463-14465.
[8]钱银飞.不同穗型水稻品种机插规格的综合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9]谢成林,王曙光,王汝利,等.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机插产量表现及高产途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3):57-59.
[10]茅弼华,王和平,王志林.机插水稻的生育特性和有关农艺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06(3):27-30.
[11]徐红,李成,于凤翠,等.机插水稻生育特性及高产配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50-151.
[12]李刚华,于林惠,侯朋福,等.机插水稻适宜基本苗定量参数的获取与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8):98-104.

[13]于林惠,李刚华,徐晶晶,等.机插粳稻氮磷钾吸收分配特征[J].作物学报.2012,38(4):707-716.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4-11-28 19:25 , Processed in 0.045165 second(s), 12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