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的新教育以2015年7月19日朱永新教授在新沂影剧院的专题报告为序幕标志,今年年会以区域形式加盟标志全面铺开,如今进行的可谓如火如荼,昨天下午邵店中心小学举行了“卓越课程”的展示活动,课程很丰富,也很热闹,参会的领导交口称赞,似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冷眼旁观,我们还是能从历次活动中发现一些问题,而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将左右我们对新教育的态度,左右我们对新沂教育的态度。 叶校长是一个比较能干的校长,也是所有校长之中我鲜有佩服的之一。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未来和发展,北师大的裴娣娜教授说过谁把握了课程谁就在未来把握了学校发展的先机,朱永新教授在年度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人生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了人生的卓越性。叶校长这种强烈的课程意识是其校长专业素养的体现,这一点很令人佩服。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询问了一些老师关于课程开发的程序问题,但结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在介绍中介绍着反复出现的“利用学校资源”等字样也不是让人很舒服。泰勒在《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中指出我们的课程开发应该考虑四个问题:一、学校旨在培养社么样的人才?二、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种教育目标?三、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四、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这些教育经验是有效的? 现在我结合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追问四个问题: 第一,是不是基于顶层设计的?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个问题是方向性问题,这个也是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可是事实上我们目前有几个学校的校长能够明晰自己学校的发展定位、理念及培养目标?可以很负责任的说,目前我们很多中心小学的校长也不明白究竟要把自己的学校建设成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更不要说那些村小的校长了。记得几年前,时任的柳松局长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提过这个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意识已经在很多学校淡薄至了然无痕了。课程的研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学校个性化发展特色,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那么课程的研发就不是随意的,他需要首先进行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设计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学校的发展定位,那么如何定位学校的发展,这又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学校发展的历史审视—旨在说明传承的办学传统,二是学校的现实把握旨在说明课程研发的需求,三是学校面临的挑战,旨在立足于战略思考面向未来。所以我们的课程研发需要从顶层进行设计,顶层设计就要考量校长课程领导的能力和水平,顶层设计就不能是自下而上的课程研发,虽然最终要落实到自下而上的行动,落实顶层设计就不能根据教师特长,让教师进自行开发,虽然最终要落实到根据教师特长进行开发。落实顶层设计就要使你的每一门课程都要指向学校的“学子形象”,而不是互不勾连,散乱无章。 第二,是不是基于儿童需要的? 泰勒的第二个问题是课程开发的内容问题。儿童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该围绕儿童来进行组织,这是由学校的育人功能决定的。给予儿童的课程研发需要前期的调查,调查儿童对课程的需要,国家课程是丰富的,但是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我们才开发学校课程,也有的人称为“校本课程”,学校课程的针对性和丰富性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最好补充,李希贵校长的学校学校课程高达一百五十门之多,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那是因为学生有这么多的需求!我们一些校长,组织老师胡乱裁减了几页书,就叫嚣着实现丰富卓越的校本课程,其实不是这样的! 第三,有没有个性化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结构 泰勒的第三个问题是课程开发的方法问题。卓越课程的研发需要遵循六条基本原则:重基础、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分层次、可选择。从本校实际出发,体现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整合性和时代性,你有没有达到?要体现三个现代课程观的基本命题-----以人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核心教育价值和基本观念。确立现代课程观,要求校长从本校实际出发整合各种要素,处理各校课程设计中的若干内在关系。你有没有体现?课程开发要以教育学、心理学进行核验,你有没有用教育规律进行检验过? 第四,有没有高质量学校课程体系的标准 泰勒的第四个问题是课程开发的评价问题。学校课程开发质量水平的标准根本在于能否体现学校办学鲜明的个性化发展特征,体现高发展性、高学术性、高选择性和高开放性特点。它表现在是否理念先进,并有理论思想的建树。呈现为高层次的教育哲学思考,集中表现在对学校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是否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学校教学体制与课程存在形态。是否具个性化特色的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是否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否建设适合学生自主选择学*的教育资源基地和学*资源系统。是否有评估制度等的合理实施。 卓越课程的开发也罢,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也罢,这都要要求校长有战略性谋划能力,有敢于突破、勇于改革的洞察力、判断力与胆识,有目标设计与决策论证能力和资源整合与经营能力,这恰恰是我们新沂教育的短板!校长沙龙搞了三四届了,有多少校长的稿子不是分给手下人准备的?有多少是在网上下载的?如果搞一个笔试会是什么样子? 口号只能鼓舞理性缺乏,情感泛滥的那批人,行动哲学才是新教育最重要的追求,如果不能彻底改变学校一把手对新教育行动的态度,老是敷衍和应付,我们的新教育只能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