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讨论爱国的帖子很多,有人将聚集“抵制肯德基”等同于爱国,有人以反对聚集“抵制肯德基”之名对爱国进行批判。显然这些观点没有看清问题的本质,“抵制肯德基”,确切地说是抵制别人选择吃肯德基的自由不是爱国,是在干扰别人的生活,它和爱国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爱国呢?怎样才算爱国呢?我想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我们不妨把南海仲裁事件、赵薇戴立忍事件等先放一放,把“围基救赵”的可能性暂且归零。在这一空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各地冒出的这些聚集抵制行为,看看如果没有这些热点事件的介入,这些人是否真的发乎于心地每天坚持抵制肯德基、抵制美货?好像没有。那么显而易见,这些人只是借着全国人民在南海仲裁闹剧、赵薇戴立忍事件中爱国热情高涨的势头抢了个镜头,动机则无法考证。他们并没有真正思考过爱国的含义是什么?爱国应该怎么做?在动机不明、含义不清、行为失当的前提下,这样的行为当然不能称之为爱国,他们的主张更不能称之为爱国主义。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质疑,难道爱国就不允许有激情的方式吗?只要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不都是可以的吗?这句听上去很有道理的话不得不让我继续思考了。遇到爱国的话题容易激动对吗?对,这很正常!但是这种内心的激情如果依然以激情的方式表达,那么就很容易失控。你会强迫别人认同你的观点,干扰别人正常的生活,甚至跨越法律的底线。就像最近冒出的一些聚集抵制行为中,有些人已经严重威胁到店家的正常营业、顾客的选择自由及人生安全。一个让人感到害怕的行为,是不可能叫爱国的。真正的爱国者,要能够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自己言行作为引领的力量,让人感觉到有益于国人自信,有益于社会发展,有益于生活稳定,有益团结协作。这种言行的力量,是有凝聚力、向心力的,不是一种强迫,也不会带来一种社会的恐慌。
从另一个角度看,爱国就要拒绝外国货吗?换句话说,拒绝了外国货就是爱国了吗?这里面的逻辑的确需要捋一捋。世界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的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大到一架飞机,小到一部手机,需要很多个国家的制造工业和技术支撑。我们穿着的衣服,料子可能是本土的,款式可能是欧版。在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深的“地球村”中,要想选用一件纯粹的国货,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人或许会追问了,既然世界上国与国联系如此紧密,爱国还有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国与国之间联系越紧密,安全危险就越突出,特别是对于中国这个历经百年屈辱的国家来说,爱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国家存在,你我才有依靠。只有国家强大,你我才有尊严。
那么怎样才算真爱国呢?我想和平时期的爱国简单说就是四个字“不忘初心”,国外的企业走进中国,我们除了享用它们的产品让他们牟利外,不要忘了发展自己的初心,要让他们缴纳税款,要学*它们的先进经营管理模式,更要学*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走出国门去世界看看,我们除了领略西方文明的辉煌给予赞许外,不要忘了强大自己的初心,要吸取西方文明中的营养,结合中国实际,让它们成为有利于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铺路石。在国内搞建设,我们不能只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更要比学赶超,要让初心变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恒心。
爱国的外延很广,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表现和要求。有人认为只要不触犯法律底线,爱国行为方式过激些也无妨。笔者并不赞同此类观点,更愿意把爱国归入道德的范畴,很多过激或极端言行在法律虽无禁止,但是同样具有负面作用、令人反感,道德可以摒弃它们。(转自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