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江山 于 2014-8-26 10:53 编辑
那年孩提研墨时 (作者:一江山,又名春江、居钟居士) 当年读到小学三年时,学校开设了毛笔字课,老师要求学生在上毛笔字课之前,必须将墨研好,练*研墨说是为了练腕力和臂力,在握毛笔不致于抖动。一时间,班里同学纷纷拿出各类砚台进行相互比较,其实那时的砚台多数是泥瓦砚,只有少数先辈父兄读过书的,捧出了石砚。我家当时下放农村,家境贫寒,也不敢向公父母要砚,只好找个土窑烧的小黑碗当作砚台使用,没有墨块,就把锅底翻过来,刮去锅灰放在小黑碗里用水一泡,用毛掭上锅底灰当作墨汁写字,作业交上去,心想非受教师批评不可,哪知老师还表扬我穷则思变、土法上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呢! 后来我便有了砚,一块石砚,长方型的,也有了墨锭,那是我早晨去捡鸭蛋换来的。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的孩子恐怕不知鸭子*惯夜里下蛋,但也有个别的夜里没有来得及下,留在清晨下的。村边有一个几十亩方圆大的芦苇汪塘,汪塘中间有许许多多小“岛”,整个芦苇汪塘象一个微型的“千岛湖”。清晨家家主人将鸭子放出来后,鸭子就直奔芦苇觅食,有时在小岛上栖息,便将夜里未来得及下的蛋,就留在小“岛”上。我便游泳过去检回来,有时幸运能捡一二个,积攒下来到大队部商店里换得砚台和墨块,那时农村有一个风俗,鸭子在家下蛋是主人的,在外下蛋谁捡归谁。 有一天下午,上毛笔字课,老师还没走上讲台,教室里便已响起了一片橐橐橐的研墨声,那股由孩子们亲手研出的墨香充盈了整个教室,与窗外飘进来的皂角树香、榆树花香搅合,非常的好闻。老师姓韦,五十多岁,听说小时候念过私塾,后读过运河师范,临过欧、颜、柳、赵之贴,学校墙上张贴大标语都是他老人家杰作。当老师展开今天学写的大字帖,嘱咐完练*要领、学写须知后,我们便小心地端起毛笔,碗上蘸墨,伏案书写。研得深浓细腻的墨汁即使在黄糙字帖本上也显得格外漂亮。 我自从有了真正的砚和墨锭后,研墨的劲头更足了。研墨的研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知道我们的手里只有几角钱的石砚,那锭更为廉价的炭墨则往往还不值半个鸭蛋钱,想用这两件家伙研出优质的墨汁来,不花点耐力和力气是绝对不会成功的。我们舀来一瓢清水,置入砚台中后,右手握墨,手臂便轮彀似的转个不停,清水逐渐变黑,趋于浓稠,整个过程中决不敢有半点停歇。女生顾冰如同学由于动作过猛,不慎把砚打翻在地,墨汁撒满她的锈花鞋,劣质的石砚立马断去一角。这时上课钟声敲响,挟着大字帖的韦老师走上讲台已在讲解这堂课的练写任务。正想放声嚎啕的顾冰如不由得快快咽下差点迸出来的哭腔,只是猛低着头,将就着在这破砚上重起炉灶。同学们开始蘸墨书写,安静的教室里顾冰如同学有力的研墨声却久久不歇,鼻涕眼泪滴在砚上嘀嗒有声,顾冰如研的墨汁最稠最香了,是啊,即便是一只破砚,只要用心去研,还怕研不出好墨汁来! 韦老师在表扬一些同学写字不错的同时,常常也会表扬最肯和最会研墨的同学,这使得我们更加认真地研墨,也盼着能有一锭好墨。那年初夏,杜沂河同学的父亲买给他一锭两角钱的上等好墨,我们全班同学羡慕了好几天。不料那回放学途中,我们涉河上岸,杜沂河突然哇哇哇大叫起来,原来刚才在过河时,那锭金贵好墨失落在了河里!大家这下都急了,一帮人重又入水,在河底里拼命摸索。我们摸上了蛤蚌、螺蛳,草鱼、泥鳅,摸到了破鱼网,就是没有那锭好墨。正要泄气放弃,一个同学的脚趾头鬼使神差地碰上了一个既硬且软的物件,捞起来一看,果真是那可爱的墨!后来,握着失而复得的他在研墨时,总要咧着嘴得意地笑。确实,对墨的钟爱表明对练字*文的虔诚,心手并用的投入才能真正体味到,艰苦环境中同样能够拥有学*的乐趣和幸福! 如今的我们都已没了研墨*惯,我的孩子平日练字,总是*以为常地从那瓶价格不菲的高级墨汁中倒出若干,彻底没了昔日的研墨过程,也无以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如今墨锭、砚台偶也成为人们的收藏观赏之物。但我每次回想孩提时,墨的余香却似乎依然在身旁飘逸,经久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