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虽然在地方**的政绩考核中,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媒体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也在渐进地进行着一场去GDP化的微革命,努力在戒除对GDP的依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引入幸福指数,对公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行量化。《人民日报》注意到这个现象,其报道称:幸福指数渐成**决策重要依据。(9月21日《人民日报》) 幸福指数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对“幸福”的精准界定,而在于对“不幸福感”的自由表达中。说到底,本质还是公民自由权利的完善和保障。关于幸福感的考量,**不应该问民众“你幸福了吗”,而应该问“你们有什么感觉不幸福的”。民众如果能有权表达自己的不幸感,并有能力在监督中推动**重视并解决这些问题,幸福还是一个问题吗?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同理,“不幸感”无法表达,幸福则无意义,是一个忽悠民众、粉饰民主、自欺欺人的伪命题。 所以,对民众幸福度的调查,应该是问公众对哪些问题不满意,让民众给**部门挑刺,选出最不满意的部门,给官员投不信任票——而不是像某些地方**所做的那样,只有两个选项:“满意”和“非常满意”;或者是,每个选项都设定了统一口径或标准答案;更有甚者,在调查前就设定幸福度不能低于多少。这样的幸福度调查,本身就给公众添堵,加剧公众不幸感。 这涉及幸福指数统计的另一个层面,谁来掌握话语权。幸福感经过精密的设计,可以指数化,但我的幸福我做主,幸福的话语权必须由公众去表达。不能将指数凌驾于公众的感受之上,让公众在经历被统计、被平均、被就业、被失踪、被增长之后,再无奈地被幸福。这是一种可怕的“指数**”和“统计暴力”:明明感觉不幸,在官方的统计中自己却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幸福感”如果都是由官方设计,根据自身对幸福的理解一一细化为许多指标,根本不幸福的人却要在精神上被强迫和别人一起“幸福”,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数字强迫。(转自人民网七一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