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查看: 2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谈七夕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0:5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本帖最后由 UFC 于 2010-8-18 17:24 编辑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是为中华民族的又一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  
  在我国为数众多的传统节日中,七夕节或许不是历史最悠久,却无疑最具浪漫色彩。或许正因如此,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日将它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最近几年来,又有人称它为中国的“情人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向为民间一大习俗。相传,天上织女与牛郎每年就在这个夜晚鹊桥相会。于是,晴朗的七夕之夜,仰,可望牛郎织女银河相会;俯,瓜棚果架下可听有情人脉脉私语。  
  传说中的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慧、心灵手巧的仙女。于是,凡间的年轻女子便在七夕之夜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七夕节由来已久,据说始于汉。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至唐,七夕乞巧之习俗已经屡见于诗词。唐代和凝《宫词》百首之五十五:“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总上穿针楼上去,竞看银汉洒琼浆。”权德舆《七夕》:“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连《开元天宝遗事》也说:每逢七夕,唐太宗与妃子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则各自乞巧。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活动已经相当隆重。宋罗烨、金盈之《醉翁谈录》:“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专门市场,人们从七月初一即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场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而临近七夕,乞巧市场更成了人的海洋,以至车马拥塞、无以通行……七夕乞巧之热闹景象,可见一斑。  
  旧时,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而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年轻的女子们。她们穿新衣,拜双星,举行各式各样的乞巧活动。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乞巧活动主要是向织女供奉瓜果,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乞巧即告成功;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则以“吃巧巧饭”而乞巧——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共同包饺子,并把一枚铜钱、一根铁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进三个水饺里,赋予它们象征意义。水饺熟了,姑娘们聚在一起,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子的早婚。  
  浙江各地至今仍保留了一些旧时的乞巧习俗。杭州、宁波、温州等地,七月初七这天,姑娘们用面粉精制各种小型物状,油炸后做“巧果”;晚上,则于庭院内将“巧果”与莲蓬、白藕、红菱等一同陈列,并且对月穿针,或者捕一蜘蛛置于盒中,次日开盒验巧。在绍兴农村,七夕之夜会有许多女孩子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茂盛的南瓜棚下,等待聆听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悄悄话。据说,若能听到,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千年不渝的爱情。而在金华,七月初七这天,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一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便可永不分开。  
  在福建,七夕节要请织女品尝供品,以求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以及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新鲜“五子”,另有鲜花、香粉以及上香炉等等。斋戒沐浴后,大家在供桌前轮流焚香祭拜,默祷心愿。——不惟乞巧,还可乞子、乞寿、乞美、乞爱情。而后,大家边吃水果边聊天,或者玩卜巧、赛巧之类的乞巧游戏。  
  在广西西部,向有收集“双七水”之习俗。传说七月七日这天早晨,仙女们下凡洗澡,其澡水有避邪治病延寿之功。于是,人们在这天鸡鸣即起,争先去河边取水。“双七水”取回后,要用新瓮盛装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早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即已备好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各种精美奇巧的小玩艺儿,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发芽后以其拜神。称为“拜仙禾”或“拜神菜”;从初六至初七,一连两个晚上,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跪拜星空,称为“迎仙”。而且,自三更至五更,需连拜七次。  
  清初著名遗民、文学家屈大均,在其《广东新语》中记载了清初广州西关一带的“七娘会”盛况。 “七娘会”亦称 “拜七姐”,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七夕之前,大家精心准备;七夕之夜,“拜七姐”的十数位要好姑娘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台围,并且献上花果及女红,点燃香烛……而后,或吟诗作对,或行令猜谜,穿针祭拜乞巧,深夜方散。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七夕之夜,妇女们要扎花衣草人(巧姑),供奉瓜果,还要栽种豆苗、青葱;各家女子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剪青葱,并把豆苗、青葱放入水中,以其月下投影占卜巧拙。同时,剪窗花、穿针走线,比试高低。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也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考证:闽南一带的男人们,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在这一带民间,“七娘妈”正是被奉为孩子平安健康的保护神。因此,七月初七这天,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为向“七娘妈”祈祷。由是,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地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一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满15岁时,由其父母领着到七娘妈庙摆供答谢;台南地区则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  
  妇女七夕洗发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文字记载。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苏北鲁南一带民间,至今仍将七月初七视为“下雨日”,而且保留了七夕接露水之习俗。因为,七夕的露水也是牛郎织女相会时流下的眼泪,抹在眼上、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节的习俗还与读书、求功名相关。相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即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廿八宿之首,亦称魁首、魁星爷。魁星爷主文,读书人于七夕这天一定要隆重祭拜,以求考运亨通。古代称士子状元及第为“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就是因为魁星爷主掌考运。据传,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不惟脸上长满斑点,而且跛足。有人写诗笑他:“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然而魁星爷不以为累,反而发愤用功,终于高中。殿试时,皇帝问:为何脸上全是斑点?魁星爷笑答:“麻面满天星”;又问:为何跛脚?再答:“独脚跳龙门”。于是,龙颜大悦、御笔亲点。  “晒书晒衣”之俗,也与七夕相关。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载:七月七日人人晒书,惟郝隆跑到太阳底下躺下晒肚皮。有人问其故,答曰:“晒书”。意谓诗书满腹,仅肚皮相隔耳!另据史料,司马懿当年位高权重,颇受曹阿瞒猜忌。司马懿为求自保,装疯卖傻避祸在家。然曹仍不放心,暗派亲信探查。时值七月七日,然装疯称病的司马懿竟也在家中晒书。曹阿瞒于是严令司马懿回朝任职;司马懿自知机关败露,只得乖乖听命……东汉晒衣之俗延及魏晋,遂成豪门富室炫耀之机。对此,“竹林七贤”之一者阮咸愤之以极。七月初七这天,富豪邻居照例晒衣炫富,阮咸却故意用竹杆挑起自己的一件最为破旧的衣服坦然而晒。有人不解,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此外,有些地方还有“为牛庆生”之习俗。为牛庆生,又叫“ 贺牛生日”。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生前特意请求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以便驾着它的皮去见织女。由是,七夕之日,牧童们纷纷采摘野花,挂于牛角,是为庆贺牛之生日……  
  然而无论多少习俗,七夕节总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紧密相连。  
  有人考证: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彼牵牛,不以服箱。”而作为故事,则最早见于南北朝时任昉的《述异记》:“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古往今来,历经千百年发展演变,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民间爱情传说。这是一个既浪漫美丽又令人落泪的爱情故事。其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广泛,谓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亦不为过。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失,七夕节的许多旧时习俗早在历史云烟中渐渐淡去甚或消失。然而,即便只剩下牛郎织女这样一个凄美动人的神话传说,七夕节的内涵,亦绝非仅仅关乎爱情;而与国外的情人节,更非同属一个概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5-2-12 17:53 , Processed in 0.030040 second(s), 13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