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古人是怎么样进行风格的书面表达?咱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险”。欧阳询的字不就是险吗,欧体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它由什么构成呢? 第一个方面就是技法,这个技法包括侧锋。写欧体必须侧锋,清代有一个学欧体写得很像的就是黄自元,还写了一个《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这个书流传还挺广的,就是用侧锋写的。我们现在的仿宋体就是从欧体来的,都是侧锋。 第二个是侧锋造成了棱角,写欧体没有棱角都写圆了不行。 第三个字形长,字形长不始于欧,始于小王。之后到欧阳询、虞世南字形都长,所以就有这样一种倾向,把字形写长,以后就为他的风格“险”提供了一个基础。光这些还不够,还要有一些内在的东西。我刚才讲的都是直接能看到的,内在的就是对笔力的体验,这个字写得有没有劲,没劲不行,有劲才构成“险”。这是基本技法。 可是古人审美的时候,尤其进行书面表达经常把这些基础的东西忽略,直接进入美感层次。省略掉这些技法,有时候出于修辞或者美文的需要,他们不会把那些基本东西都拿出来说。所以在审美当中,形质可以有这样的视角,比方说这个字瘦硬,这就跟刚才的侧锋棱角相比就上了一个层次,再往上提升就是风骨、骨势,这就直接进入美感。它的内涵讲的是笔力,可是在这里头他可以不用说笔力,而直接用遒劲、险劲,或者劲健这些词表达。其实这些词对内涵来说,都得力于笔力。 从技法到审美并不构成传统书法审美的全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取生命状态。古人经常用两个词,一个是“气”,在古代书论里至少有这么几个意思:一个是点划线条生动的时候,有一种基本的生命状态叫做“气”;还有一个流贯于字里行间的也叫气,通常和势相结合,像张怀瓘书论讲的“气势生乎流便”,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种在哲理的层面上讲,阴阳二气,天地之气。在形而上的层面,气是一种超感觉的气,既不是阴阳,也不是你能感觉到的气息、贯通的气势。这个气是形而上的,讲生命状态的生气,和神是并列的。 神就是一种超感觉,这个感觉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超感觉的一种存在,或者叫做第六感,古人称之为形而上。就像我们说的有神没神,这个人并没有变化,这人一瞌睡的时候就没神了,眼睛瞪得溜圆就觉得这个人有精神。那这个精神在哪儿呢,让谁说都说不准。可是每个人都能感知。所以神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是经验性很强、便于彼此感知的一种东西。气也是这样,就是一种生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