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查看: 75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临摹到创作的新思路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0-30 02:10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21:0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省烟台市
    作者:李 江   
        前言:书法临摹是实现书法创作必不可少的基础,是传承前人精湛技法和结构的关键,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过临摹实现创作,要从临摹到创作还需要一个跨越,作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寻找和摸索出能够从临摹到创作之间的桥梁--模拟创作。作者通过如何从临摹入手到模拟创作,这一方法和技巧的介绍,论述了如何实现从临摹到创作的跨越和提升。
    关键词:书法临摹模拟创作创作
        一、临摹
        临摹是书法学*的第一步,是对中国书法的继承,就其书法的形成过程而言,一个好的书家必须经历一个由书体选择--入形--领其神韵--脱形存神--形神重组从而形成具有独特风格书体的过程,临摹则是入形必不可少的阶段。对于初学者来说,怎样入手,如何选择临摹对象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书体的划分与选择
        1、书体的划分
    中国书法有硬笔书法和软笔之分,撇开硬笔不说,就其软笔书法而言,乃中华民族远古以来所特有的一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方式通过书写者行笔的顿挫、急缓、线条的粗细及用墨的浓淡变化,展示着文字的自然美。
        目前书体就其书写形式可归结为正书、行书、草书三类。正书即包括篆书、魏碑、隶书、唐楷在内的一系列规范的书体。我们用人的行态表述,正书如立,形体端庄,书写时力求直、稳、正;行书如走,形体稳中求动、正中求展、动不脱体,展不失形;草书则如跑,追求流畅有节,笔连而不拖、形断而气不绝、神形兼备。其中楷书可为正书的典范,是正书优秀技法的完美表现,有着非常规范和严谨的结构特征,而且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楷书源于汉代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故此称其为唐楷;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它既有楷书清晰独立的单字图形和点线结构,也有草书顾盼贯通,字间、行间的运动及呼应意连关系,其迹可寻,在书体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草书源于行书且高于行书,是书家意象、意境、意趣的表现,草书尤其狂草,在各种书体中最能表现书家的艺术才能。一般的初学者临摹从传统的角度考虑都是从正书开始临帖,而大多都选择楷书。
        2.临摹书体的选择
    在初学者中很多人热衷于从唐楷入手,认为入书必入楷,虽然楷书是正书中的一种典范,但由于唐楷的确立过于完美和严谨,不少临摹者很难领会其中技法与结构变化的精髓,很多初学者不但没能在唐楷学*中掌握好前人正体书法的精华,反而被完美书体外形所束缚,无形中误导和固化了书者的思维,约束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的能动性,使其追求前人原有的完美而不能破之,让书者的个性发展空间变得越发狭小,因此,选择唐楷做范帖也是因人而异的。
        在书法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人选择从隶书或魏碑入手,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比如魏碑,它源于民间书法艺术,在唐楷之前有就大量的碑体出土,虽然这些碑体各有所长不尽完美,但古朴中带有时代的烙印,大多书者在其临摹过程中往往容易找到其精妙之处,并溶己特性为一体,赋予他生命之精气,使其在继承前古优秀技法的基础上,给予了临摹者很大的创新空间,使其一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可见,选择其它书体入手也能获得成功,而不仅仅是唐楷。
    从那种书体入手不是一种程式化的选择,而主要应根据临摹者个人的理解和自身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的书体。所谓适合就是要和本人的特质相结合,例如:性格温柔、内向,喜静的书者在选择书体的时候,就应尽量避免选择进入行、草后会出现棱角分明,行笔强劲,以展示狂放和豪气内涵的书体,否则将使书者因无法领悟其形、体表达的内涵,而不能入其意境,导致数十年苦书而不得其要领。其次,选择书体还应考虑相对稳定,先临一家,然融百家,避免朝三暮四不得其法。
        (二)如何进行有效临摹
        1、读帖通常 “传统”的临帖方法是一“临”二“摹”,在临摹时,字字照临,笔笔填写;其书写过程,重视笔画的长短、精细、位置及结构的大小、宽窄、比例和用笔技巧,以及行笔特征等。在临摹前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所临字体的如上特点,并加以理解,这一过程称之为读帖。初学者往往会在老师的指点下逐步认识和领会,读帖是书法临摹者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通过读帖才能在今后的书法学*中了解我们所需求和取舍的东西。
        2、背写 是对所临写的字进行记忆的过程,记忆和掌握字的基本结构和用笔方式,将字字照抄,笔笔填写的东西变成自己脑海中的字构框架,以便在以后的模拟创作和创作中留存原帖字的特征和构架。
        学*书法是从临贴开始的,而临帖是个很艰难的过程,俗话说:“入帖容易,出帖难……”,要获取和用好传统书法资源还必须寻找到跨越临摹和创作之间的桥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模拟创作。
        二、模拟创作
        1.模拟创作的含义
        什么是模拟创作呢?所谓的模拟创作,就是把结构和用笔都颇为相似的范帖临摹,变为以范帖技构为要素的脱帖意临,是融入自我特征和表现力,拓宽创作空间的一种过渡方法,任何一种书体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实现创作。苏东坡《论书》所云;“凡书必有血、肉、骨、气、神”。世人多论骨肉,而鲜论血者,岂知血是生命力的最基本之保障,也是生命力最敏锐之反映。没有血的骨肉是没有生命力的,有了鲜活的血之流动,方可言气、传神。如果说临摹是书法的骨架形成过程,那么模拟创作就是一个生血、长肉的过程。临帖是学*书法的重要手段,需把范帖临到颇为近似,但不管怎样的相似他都只能是一个没有融入生命的骨架,许多临书者临什么象什么,一旦脱帖,就仍回归故处,没有新的进展。模拟创作就是在原帖所搭建的骨架基础上把多帖采集的技构要素和自我创作意识融入其中过程。
        2、意临与模拟创作的区别和意义
        意临是具备了一定书法功底后方可做到的一种临摹方式,是具有一定成就、修养和学识的书者所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受到书写技术功底和思想成熟程度限制,在书法学*中意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对于书家来说意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对于初学者掌握起来困难就很大了。这就导致很多书法爱好者,由于无法领会意临的真谛,而使提升和发展受到限制。
    模拟创作则是针对初学者的一种具体操作方法,它既有临摹的成分又有创作的萌芽,是将实临的临本通过以整体视觉效果为着眼点,对字的大小、笔画粗细、墨色浓淡、枯润等再作调整,以实现由临帖到创作转换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临摹与创作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可使书法学*者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通过模拟创作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意临的形成过程,模拟创作有意临的内容却不同于意临,它比意临更加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模拟创作到了脱帖自临的阶段就进入了意临,模拟创作技法对于教学及初学者进入书法创作的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作用。
        三、模拟创作的基本技法
        (一)、理解书法碑帖的背景
    有许多人在老师的指导下,懂得了如何“读帖”分析,“背写”的效果,找出了它们用笔规律和方法,掌握了一定书写技巧和能力,但很少有人就其所临范帖的来源及历史成因做更多的了解,临帖的目的是为了学*前人的技法和构架,同时也是一个采集书法技能基本素材的过程。很多人临帖不能出帖主要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临帖的含义,不能从临帖中收集自身需要的素材,老祖宗把那么一大笔文化遗产留给我们,它究竟蕴藏着多少潜质?历代书帖、碑刻甚多,古代每个时期的碑刻、名帖都是一座“藏宝库”,我们怎样才能从中获取想要的那件“宝贝”呢?那些又是我们所需要和舍去的呢?大多闻名于世的碑、帖都源于民间,提炼于书家,无不打上历史和名家个人的烙印,没有对历史的了解就无法知道,所临对象的精髓所在,因此,我们需要带着思考去观察和选择,这就传统资源的提炼。传统资源才是今后我们提高书法创作的传承点。我们必须力足于前古的基调上来着眼看未来,以高的起点选择资源,使古老的文化破皮见光 。只有获取这些传统资源我们的书法创作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单字临写
        1、首先在所选的碑、帖中挑选一些具有亲和力的即自己喜欢的单字,由此比较容易介入,选择字口清晰、结体合理 容易掌握、且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字,通过对单字的反复临写,去掌握个体的结构和笔法。临摹的时候力求与原帖相像,并将所临的每个字熟练背写。初学者在练*的过程中应注意用笔特征、结体特点等,例如,魏碑书法的用笔特点有方有园,或方园兼备,以中峰行笔为主,收笔多为急收,就结体来说有横有纵,或纵横相间,高低错落。这一系列需要在临帖的过程中逐步领略和体会。
        2、在单字临写中我们还应注意掌握碑帖特有的技巧,例如,魏碑是刀刻石碑所致,所以在练*时要注意以笔代刀的技巧和用笔弹性。我们在临写时重点放在对个别字的理解和掌握上,当有了足够多的单字时,练*内容就可以转入下一阶段——组合式临写。
        (三)、组合临写
      所谓组合式临写就是将已临写熟练的单字,利用大小错落、繁简并用的手法,在保留原书体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排列和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具有原帖风格和特征的书体形式,组合临写主要是在单字临写的基础上解决一个整体搭配和协调美观的问题,再搭配过程中要注意书体的风格,例如北魏初期书风以雄强矫健,悍劲粗犷为主,后期魏碑受南朝书风的影响,逐渐浑厚,圆润,遒美。魏碑古朴峻美的特质,在进行组合临写的时候就应尽力体现这一书风的原貌。组合式临写也是一个反复对比和临写的过程,通过这种临写掌握书写篇幅的整体结构及排列,学*怎样将碑、帖中索取的素材进行整合和利用。
        1、书写顺序排列
        传统临写从书写顺序的排列来看有横式和纵式之分,但都是自上而下,由右到左依次按顺序书写的,这种书写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掌握整体布局与搭配的和谐。而组合临写首要的特征就是在书写布局排列顺序上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方式,由中间向四周扩展,一一对照每个字的大小、粗细、轻重、浓淡进行调整和处理,注意保留古人书体的特点结构,在扩展的过程中进行不断调节。
        2、字体结构调整
        对于整体组合临摹不是一遍两遍的临写就可以达到效果的,初学者要通过反复的组合临写,字体结构调整主要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字形疏密进行调整,在调整中通过不同的穿插结合方式达到掌握作品整体协调与美的技巧
        3、字形大小组合
        在一幅书法作品中我们常常会见到字形的大小变化,这种变化会使作品字行虚、实之间相互交替,整体的布局显得错落有致。在扩展式排列练*中往往是在大字体的四周寻找某一个适当的方位填入小字体,为补济小字体带来的过多留白,适当穿插大的字体或延伸字的某一笔画,以其达到整体相对平衡的效果。
        4、线条与施墨的调整  
        书法是由线条粗细、长短组成的,用墨的干湿、浓淡是作品灵魂体现的重要手法,我们利用扩展式临摹手法,是对原帖的线条粗细进行重组和搭配,根据字的结构和整篇作品的需要,通过线条粗细搭档,使其赋予变化。
        干笔多见于行草书用笔,是书法创作中常见的技法,在组合临摹中用墨的变化不仅要考虑到作品的整体美感,还应考虑到作品的思想内涵,在一幅作品中会见到字的交替错落出现,但并不是一定要很均衡,这种变化要根据作品篇幅的大小和内容来定,它可以在扩展组合排列中进行调整。用墨的技巧应用,需要在反复的组合临写中去体会和学*,不可以简单的归结为某个程式,但它的线条表现基本上以不失平衡为原则。例如:写李白的诗句和写*的诗句在用墨与线条的处理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李白的诗句平和、委婉在干湿浓淡的处理上起伏一般不易过大,*的诗句气势磅礴在用墨和线条上做大起伏的处理,会对作品有更好的体现。因此,用墨干湿和线条的组合应在临写中充分显示出有机组合的效果。
        (四)脱帖自临
        前面我们讲到了单字的临写与组合,模拟就是把前面已经临摹到与原帖十分近似的单字或组合作为二次临写的范“帖”进行再度临摹,在前面的扩展组合临摹中我们强调的仍然是对临,脱帖则侧重于组合临摹基础上的自临,即以上一次临写的为自临本范帖,在多次的临写中开始逐步脱形存意,加入自己的思想和创作技法,把多种书法流派之所长集于一体,取长而组之,同时融入自我意识和气质,形成具有书者个性特征的作品,但不论如何取舍都应存有首选原帖的神韵和特征,使观者能辨其源、思其韵、审其美。临摹到了这个阶段也就进入了意临,脱帖自临我们可以分阶段进行,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对组合临写品进行的自临,这一阶段主要是从自我审美的角度对已组合的框架结构进行调整,把自己平时使用的创作技法兼容进去,通过第一阶段的反复自临,我们可以感到很多结构和用笔已经不受原贴的控制,浓淡全在自己的控制中。
        2、第二阶段则是融入百家之长的过程,这与前面临摹时所摄取的其它碑帖的外形之长有所不同,这里主要是摄取各种书体的艺术表现力,有了前面的脱形为基础,便可做到既有原帖(最初所临的碑帖)的意象特征,又可以在作品需要表现的适当地方找到其它碑帖的一些影子,这样通过反复练*和揣摩,即可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表现方式,这一阶段就是书者脱帖进入创作的开始,它在形体和结构布局上已具备书法作品的一些特质。
        3、第三阶段则是基于前期基础之上,由脱离自临进入创作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学*如何将个人情感包括人生感悟,性格表现等等融入作品中,同时学*如何捕捉作品内容所表现的意境。当完成第三阶段后我们不难发现,书者已经具备了创作的能力。
    模拟创作给下一步实践创作提升了欲望,为书法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书者由临摹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过程。
        四、从模拟创作到创作的多元素性组合与个性化表达
        这里所讲的多元素组合主要是人的知识与修养的提升对书法作品表现力的影响。前面我们已经在模拟创作的过程中看到了书法作品多元素组合和个性化形成的一些方法,如果把模拟创作看成是临摹的出口、创作的入口,那么模拟创作为书者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跨越平台,但这种跨越也仅仅是书者从临摹到开始创作的一个初始过程,要创作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是单一的脱帖书写就可以达到的,他还需要社会环境,个人修养和人文知识的充实和提升,因此它是一个多元素性组合和个性化表现的产物。有了创作的基础和欲望就有了多元素组合的基底,俗话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说的就是寻找书法技能以外的多元素性组合。
        我们了解各种书法流派和书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更深刻的领会其优劣之处,以达到去粗取精的目的,每一个时代和流派的作品都有其存在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渊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每一幅成功的书法艺术作品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这是书法的历史要素。
        哲学观点是自然变迁在人思维中的一种折射,中国书法文字源于自然表现,当然也会受到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例如:书法传统创作方式,就是道家哲学经典理论法天、贵真的缩影,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文学修养不仅可以在书写他人文学作品中提高内涵意境的表现,书者同时也可以是所书内容的创作者,在书法作品创作中融入思想内涵。
    我们把这些影响作品的历史因素、哲学观点、审美角度、文学修养以及思想意识等要素作为提升书法作品水准的另一重要方面。
        每一个书者都不可能兼备如此众多的要素,因此在多种创作要素组合中都会有所侧重和偏移,这种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实现个性化表现就是把临摹和模拟创作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书法技术性要素和社会实践种形成的书者自身素质要素在书法创作作品中表现出来,这也就我们所说的书如其人之理所在。
        综上所述,模拟创作平台搭建的过程也就是书法创作者书法技巧和自身修养形成的过程,模拟创作理念的提出,不仅为不同层次的书法爱好者明确了一条创作之路,同时也为书法教育者提供了一种书法教学的方法与思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5-2-3 14:46 , Processed in 0.098733 second(s), 13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