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查看: 67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公平公正止非议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19 12:3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省咸宁市
  某单位,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意见比较多,越级反映问题不断,为此领导和机关没少采取措施做工作,可是,没见什么效果。    一日,一位上级领导帮建基层来到这个单位,会上,他向党委成员和机关干部提了两个问题:水是再平常不过的物体,为什么人们都用它来衡量物体是否平直?镜子无言无语,为什么外貌再丑的人用它来照看自己的形象也不会朝镜子撒气?大家无语,这位领导接着说:这是因为水和镜子都是公平公正的,它们从来都原原本本、不偏不倚地反映出事物本来面目或提供客观标准。因为如此,所以没有一个人不信任水和镜子,也没有一个人对水和镜子产生抱怨。    这位领导的话生动形象、寓意深刻,讲出了作为组织和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古人早就有告诫:“不平则鸣”,“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里的“平”“均”,指的都是公平公正。处理各项事务,有了公平公正,人们心里就平衡,就不会产生怨言。
    孔子在《论语·宪问》篇中讲了这样一件事: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什么意思呢?原来齐国有个贵族伯氏,有三百户的封地。本来伯氏为人并不坏,但他把封地的管理权交给了他的管家章禾。可章禾人品极差,行事无道,借此权力对百姓大肆搜刮和盘剥,弄得百姓无法生存,怨声载道。面对这一情况,丞相管仲不仅处死了章禾,而且将伯氏三百户封地收归国有。这一处罚不谓不重,但是,伯氏却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从此吃着粗茶淡饭,至死没有怨言。之所以如此,就是管仲这个人一向为人正直,没有私心,处理各种事务都是出以公心,伯氏敬佩他的人格,所以怎么处理也无怨。
    在《三国志》中有一段关于诸葛亮死后而廖立痛哭之说。廖立这个人名气不大,但诸葛亮曾称他是“楚之良才”,与庞统并论。然而,刘备死后,诸葛亮却弹劾他,认为廖立侍奉先帝没有忠孝之心,驻守长沙竟然敞开城门让敌人进来,管理巴郡杂乱无章……最后廖立被流放到汶山做了普通一职。可当他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还是为之垂泣。其原因就是后人评论所说的,诸葛亮人格高尚,为人处世一向正派公平,廖立即使受惩罚、有委屈,也觉得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这就是人格魅力所在,这就是公平正义的结果所在。思想政治工作有千方法万手段,但最基本的、最能使人心悦诚服的还是公开公平公正。前文说的管仲也好,诸葛亮也罢,他们处理伯氏和廖立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下手似乎都不轻,但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私心,一向一身正气,始终刚直不阿、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所以,被处理者即使受到较重的处罚,也能心甘情愿地接受。
    现在有的单位风气不太好,群众非议比较多,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教育群众,要求群众正确对待。教育群众无疑是必要的,但是,领导干部首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做到大公无私,不徇私情,把一碗水端平。特别是在干部提职、士兵提干、考学、选改士官等问题上,是不是做到了公开透明,按原则、按程序办事。如果这些方面没有问题,经得起检验、监督,相信多数群众是不会有非议的,也是能够正确对待的。
    古人早就总结出为政之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古人还说:“屋漏在下,止之在上。”领导干部的公正公平、清正廉洁、不徇私情,比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反之,在不公正的事实面前,说服工作是难以奏效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4-11-18 16:56 , Processed in 0.030977 second(s), 14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