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未来评价我们今天的行为 打开网页照例先点击收藏家“吴非 新浪博客”,吴非老师又更新了一篇博文《毕业生的作文记忆》。 文章第一段就深深吸引了我,以至我把整篇文章看完之后回过头来把第一段又反复地读了好几遍。 “教育教学实践,现时根本看不出成功与失败,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要由未来去评价,这中间包括学生的语文能力与*惯,也包括学生是否有终身学*的意识。” 首先对于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之余还有些许惭愧。 有同感是因为教育是项慢的工程,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印证,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把眼光和精力或者说是工作重心都放在“现时”上,对生与生、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评价仅凭当下“分数”较高低、论英雄。现在的“优生”将来未必是个人才,当下的“差生”以后完全可以后来居上,而且有的可能会比那些“优生”拥有持续不竭的后续发展动力。按理说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头脑中一定应有这样一个观念,应清楚地了解到教育是个“慢”的工程,它除了需要教师的爱心、智慧外,还需要教育者足够的耐心,所以很多专家会把教育比作“农业”。但是现实中不仅仅是社会、家长以及教育行政官员都是急性子,就是很多老师也往往在做着“揠苗助长”的事情。教育界的“一夜暴富”现象屡见不鲜,以分数作为唯一目标的教育行为被一些“教育专家”、名校校长当作“宝典秘籍”到处宣传、推广。很多“集中营”式的学校,“军事化”的管理也就粉墨登场,有了施展的舞台了。 惭愧是因或公或私的一些原因我也或多或少地做着“拔苗”的蠢事。记得刚做校长那个学年,六年级毕业成绩不错,领导安排我在全市小学教学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材料里我把成绩归功于一年来所做的几项活动中,一些措施上,其实想想,学生的那点成绩于我们当年的努力是有点关系,但最大的功劳应该是前任校长和老师们的努力。2010、2011两年里教育局相继在我校召开“全市小学养成教育现场会”、“全市小学课外阅读现场会”,会上我做了经验介绍。现在想想当时无论是学生良好*惯的培养,还是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都是刚刚起步,顶多算是一些探索,要介绍的只能是我们的点滴做法,还谈不上啥经验,更没有什么显著成果(任何的教育在短时期内都很难看出成果的),焉能妄言什么成功啊。现在再让我发言的话,我可能会有些改变,这不是“低调”,也不是所谓的“谦虚”,而是实事求是,是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说并不妨碍我们在学生*惯培养和师生同读活动方面的继续实践和探索。 其次从这句话联想到了当下教育的一些问题。 教育太功利、冒进、浮躁了。因为社会、家长需要分数、成绩,那么学校就必须抓住分数;为了让老师们教出高分,提高成绩,学校就让教师评优晋先、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奖金福利全与“分数”挂起钩来;为了拿高分、评先进、得奖金,老师们不得不围绕“分数”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想法设法地提高成绩。这样一来育人啊,*惯培养啊,终身学*的意识等等就会被忽视,被遗忘,被边缘化。 对于应试,李镇西曾这样说过: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唯“应试”是从,使学生陷于各种机械的模拟训练之中时,不但会使学生知识面狭窄、能力低下,而且教师所期待的应试成绩也未必如意,可谓“多情却被无情恼”。而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淡化“应试”观念,强化“生活”意识,严格遵循语文教育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应试成绩也自如水到渠成般令人欣喜。这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教育应该让未来去评价,我们当下的教育行为留由后人去评说,这虽是常识,但需要教育者的勇气和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