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韵味 孙立永 我对窑湾的印象是从听故事开始的。 我的祖父是在窑湾敲棒槌卖香油的,算是有收益的小生计.据说他不顾家庭,有点积蓄就和人赌钱,我奶奶找人捎信给他,十天半月也不回家一次,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因此,奶奶心中的窑湾是容易挣钱也容易生乱的地方,奶奶说窑湾都是高墙大砖的,巷子很深,进去转不出来呢。还有许多水湾湾,到了夜里,水湾里的鬼怪都变成了仙姑,到了集市上见了漂亮男人就拽,后来都给吃的都只剩下骨头......小时候的我虽然听得毛骨悚然,却很向往那个地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新华日报看到王树强的一片散文《窑湾早市》,我对窑湾“鬼集”有个大致的了解,更加深了对窑湾慕名的情感,从王树强的文字里体会到了窑湾人聪明和勤劳,撑着马灯,摆着鱼摊,叫卖着收获的喜悦,三三两两的人群里洋溢着快乐的情感,我在想如果走在其中遇到仙姑,即使被吃的剩下骨头,也是很乐意的,人的情感游荡在虚幻和现实之间,那种美妙无比的感觉是一种灵魂的升华,那是徜徉在心灵的情绪之中,我想渔民那种叫卖声是真正意义上的发酵。 闻到窑湾的味是和树强一起去的。 我们骑着自行车,顺着大路河畔,一路欣赏着沿岸的风景,微风摇曳着柳枝,河水驮行者船只,擦肩而过的毛驴车扬起的一阵阵尘土都让我觉得新鲜,对事物的美好憧憬是前进的动力,不怎觉得累就到了。 我很惘然,这眼前的一处处残垣断壁是我心中的窑湾吗,树强很有远见地说,将来肯定要开发和修复的,这话是对我的安慰,也是心灵失落的抚摸。 高墙、大砖见到了,是厚实和沉重,这是见证窑湾历史奇迹的经历者;岁月将它们腐蚀斑驳淋漓,却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源,使我们想向到当年的辉煌和热闹。小巷保存的尚且完整,走进其中就像走进当年的岁月,耳边似乎又想起叫卖声、吆喝声和枪炮声。墙上的累累弹孔是战争的结果,它让人们永远记得和平的珍贵。 我们不需要还原窑湾的历史,我们需要记住历史,看到窑湾的原貌,窑湾的人民是幸运的,我们也是幸运的,今天的窑湾原貌恢复归功于改革开放、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这一次去窑湾,时隔二十年,是和王学军几位同学一起去的,我们坐着车行驶在宽阔的古镇大道上,路边的农村小楼房一闪闪而过,时代感的气息扑面而来,每个人身上都飘洒着幸福,因为大家纯粹的心理没有杂念,旅游是共同的目标,五一的窑湾古镇,迎来了四海五湖的游客,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行在院落小巷之中,有的人在羡慕吴家大院的居住奢侈,有的人满腹疑问酱醋的窖香有何秘方;最快乐的是那些打闹的孩子,他们调皮地围在“清朝人”身旁,打样着他们问这问那。热闹的街巷帮衬着两边的卖当,传统的地方小吃,煎饼卷小黄鱼,津软香口;清真米线,醋甜适舌;桂片飘香,酥腮咽嗓;骆马湖咸鸭蛋驰名远扬;绿豆烧酒,溢香四方。真是吃的是口感,玩的是心情,游的是经典。 窑湾故事就是窄窄的街道纵横在府落宅第之间的人文故里;窑湾韵味就是趴在大运河畔揣在骆马湖里的乡风民俗。 今天的窑湾和窑湾古镇,一个是时代气息浓郁的乡村都市;一个是古韵犹存的古镇点范。窑湾的水产资源丰富,鱼虾蟹是到过窑湾的人都要尝尝的;如果你看到渔网里起跳的成鱼,如果你用手抄一把青虾,如果你亲手夹起一只大闸蟹;你的那种感觉是非吃不可了。如果你还想浪漫一点的话,游玩古镇之后,走上码头租条小船,可以到骆马湖里的渔民家做客,包你吃上一桌水产大餐。 吃的、喝的、玩的,不同的心情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人记住了那条街道的繁华,有的人记住了那道小吃,有的人走进了古镇走出了历史,有的人走出了古镇走进了历史。 这就是窑湾韵味、窑湾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