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9年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国际市场原油连 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即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口”是人主要的发音器官,说话是它的基本功能之一。《春秋·元命苞》有载,口之为言达也。随着汉字涵义的扩大化,口慢慢有了“口头的、嘴说的、非书写的”的意思,由于无字为据,有些官员便没有想到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因此民间便有“官字两张口”的说法。 成品油由**规定指导价格,油价怎么调、何时调都由发改委这个“口”发出。为了“师出有名”,发改委经常需要对油价调整的原因作出解释。去年12月,发改委官员“提价为利用价格杠杆抑制石油消费过快上涨”的“宏论”更是被斥为“口不择言”。 2010年是中国油价“有条件与国际接轨”的第二个年头。在这一年,发改委做了四次“艰难的决定”,令得中国成品油价格经历三涨一跌四次调整,全年累积汽油上调630元/吨,柴油上调620元/吨。 经过12月22日的涨价后,广东省国Ⅲ93号汽油零售价突破7元,涨到7.05元/升。成品油价格达到历史新高。 国内成品油价格凭什么浮动?在22天内,国际市场油价的浮动幅度一旦超过4%,国内成品油价格就有了调整的基础。由于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的速度超过了预期,活跃的经济带动了原油价格的提升,在这一年中,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震荡上升,国内成品油也是“涨”字当头。 但成品油价格调整的原因并非如此简单,用“作出艰难的决定”来形容发改委的调价行为毫不夸张。因为每一次的调价都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每一个利益方都希望价格朝着有利于本集团的方向变动:炼油企业希望油价上涨来改善利润,普通老百姓盼望价格能够“一夜回到解放前”、降低生活成本,而专家学者一直在倡导“推进成品油价格改革、让油价与国际接轨”,有关部门则有“抑制通胀”的任务……正因如此,油价的调整幅度以及调整的时间,并没有严格根据成品油定价机制,很多时候发改委都是“戴着镣铐在跳舞”。 也正因为调价的复杂性,每一次油价变动前后都有各种怪事发生。例如在涨价之前,全国各地的加油站经常会出现无油可加的情况,这种供求严重不对称的情况,有力推动了油价的上涨,而价格一旦升高,油荒立刻变成了浮云,第二天消费者便能够轻松加到油,油站甚至推出了促销活动。再比如,油价调整总像“半夜鸡叫”,往往在下班时间进行,每次收到“风声”,车友们都要连夜排队加油。 油价没有按照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规定在飞,说明定价机制存在一定的不足,让调价机制更透明,更加市场化,这是发改委官员一直表明的态度,然而关于定价机制改革的建言虽多,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久而久之,此类宏论在网络江湖得到的回响越来越少。与此相反,车友学习节油技术的热情日益高涨,油价走高的消息一经发出,各大汽车论坛必将此类节油技术帖置顶,每次均能达到提到访问量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