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借你而来,却不是你的附庸。
去好好爱孩子吧!看见他,帮助他!
人世间最难搞的两种关系,一种是夫妻关系,一种是亲子关系。
疫情肆虐的春日,继大家对民政局“离婚预约爆满”惊叹后,因为网课摇身变成班主任的众家长,也不断发出“再不开学,不是我亡,就是娃疯”的哀嚎。
一场疫情,我们看到了很多的问题少年和问题父母。
3月3日,河北石家庄,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因为睡懒觉不起床,上网课不认真,家长忍不住训斥了他几句。
没想到,孩子竟然就不顾一切从楼上跳下。 等到父母发觉为时已晚。 人世间最难搞的两种关系,一种是夫妻关系,一种是亲子关系。
疫情肆虐的春日,继大家对民政局“离婚预约爆满”惊叹后,因为网课摇身变成班主任的众家长,也不断发出“再不开学,不是我亡,就是娃疯”的哀嚎。
一场疫情,我们看到了很多的问题少年和问题父母。
3月3日,河北石家庄,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因为睡懒觉不起床,上网课不认真,家长忍不住训斥了他几句。
没想到,孩子竟然就不顾一切从楼上跳下。 等到父母发觉为时已晚。
此刻在孩子身边的父母,看着躺在血泊中的孩子,捶胸顿足:“我不该骂你,不该逼你做作业,我再也不逼你学*了……”
无独有偶,3月6日,一位上海妈妈刘女士,在家辅导孩子上网课写作业。
她期望孩子认真严肃,孩子偏偏自由散漫,她期待孩子勤奋努力,孩子偏要马虎偷懒。孩子怎么着都好像是和她对着干。 绝望之际,刘女士跳河轻生。 消防人员迅速赶到河边营救,刘女士哭着说:
“不要救我,我太累了,他(指她自己生的娃)就希望我去死啊……”
山川异域,风月同课。 岂曰无门,与子同学。 母子成仇,奈何网课, 惟盼开学,让我能活。
面对叛逆的孩子,无数的父母心力交瘁,表面看来,是疫情之下,网课作妖,是一场意外,如果正常开学,问题是不存在的。
但是,作为父母,让我们理性的思考几秒钟,这场疫情是不是把本该家长解决,却一股脑丢给老师的教育问题暴露出来了呢?
作为特殊时期的教育方式,网课没有罪。
真正的痛点在于:
每个问题少年背后,都有一个或一对问题父母——不管父母承不承认。
每个问题父母背后,都有一个或一堆教养误区——不管有意还是无意。
●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我们的孩子? ●我们明明爱他(泛指男孩和女孩),反而他为什么却越来越恨我们? ●我们期待他越来越好,他为什么非把最坏的样子给我们看? ●我们把一切都给了他,但最终为什么成了他的仇人?
看见亲子关系的这5个真相,就避免余生无数哀伤。
爱,每个孩子生而应得的礼物。
当每个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对周围的环境已相当敏感。
所以,在人生的起始阶段,最需要的需求,就是拥有归属感和确认自己是重要的。
换言之,就是被爱和爱的需求。
之所以把“被爱”放在前边,是因为一个人只有感到被爱,才能有爱,然后才能去爱。
所以,每个宝宝6岁之前,父母的陪伴、照顾、抚摸、亲吻,一遍遍用言语和行动重复给孩子传递“我爱你”的信念,这种言传身教的*惯、认知、和契约精神,是孩子一生用之不尽的爱的礼物:
不少家长肯定会反驳:
“抱歉,我做不到。我要养家糊口,要为一家人吃饭忙得团团转,我实在抽不出空陪孩子。”
理解,众生皆苦,我们分身乏术。
但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儿童心理咨询师会认为: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一定会憎恨父母,但和那些有父母陪伴的人相比,他们的成长会艰难很多。
他们没有在一个安全感充足的环境里,被充分而毫无保留地爱过,所以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爱,也不自信别人是否会真的爱自己。
但对爱的渴求,会让他们陷入第二个误区—— 捣蛋。
捣蛋,实质上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助信号。
”七八岁的孩子狗都嫌“。
总有6岁到9岁的孩子家长求助:
孩子特别调皮捣蛋,好像有多动症。或者,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胆子也越来越小。
其实,前者不过是通过不停制造事端的方式,让家长重视自己,而后者不过是用拒绝沟通的信号,让家长反思之前的漠视。
所以,当你的孩子“不再听话”或“过分听话”,其实都在向你发出求助信号:
看见我,听我说。 到我的心里来, 我有很多困惑想让你帮我。
把3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曾反复强调这么一个教育心得:
不管任何时候,只要她的孩子和她交流自己的想法,她都会马上停下手中的事儿,倾听和回应。
哪怕,她在清扫,在做饭,在工作,在忙天下人看来都特别重要的事儿,但她觉得,这都没有孩子那一刻的发问重要。
如果家长*惯了对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敷衍,那么,很快就看穿这一点的孩子,渐渐就不会再和家长分享自己。
他们会在受伤和忽略中,认定自己是父母的累赘,不配得到父母的重视,关上自己的心门。
那么,这个人见人烦的巨婴,又是如何沦落至此呢?
这世上从来没有尽善尽美的家庭,没有生来就会教育的父母,也没有生来懂事的孩子,但爱和被爱的需求是永恒的,它会引领我们,去突破思维惯性的高墙,历经成长的挫折和蜕变,最后拥抱新生。
只是,如果我们的教养方式一开始就出了差错,这条路会走的无比艰难。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走向新生的路,最早开始于孩子出生的过去,其次也是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