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倾 听 花 开 的 声 音
——读《窗边的小豆豆》心得之一
最初,在凤凰语文论坛看到《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以为是儿童读物,没有在意。后来,带女儿逛徐州的博库书城,她竟偏偏要《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原因很简单:喜欢封面上的那个小女孩,我就购买了这本书。
小豆豆被一所学校退学后,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可以说是来面试的吧。校长耐心地倾听了她讲了四个小时的话。就这样再简单不过的理由,小豆豆喜欢了这位校长,喜欢了这所学校,“小豆豆不由得感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亲的人。”“若是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也不错呀!”
这就是倾听的力量,小豆豆在这里找到了自我,在这里得到了倾吐,在这里得到了尊重。耐心地倾听吧,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花开是有声音的。
“不管怎么说,一个刚刚上学的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竟独个儿叨叨不停地讲了四个小时的话,这件事若是给妈妈和以前学校的老师听到了,准会大吃一惊。”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忽视孩子们的力量,一直不把他们当作一回事,一直不认真地对待他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得像尊重朋友一样尊重他们,耐心地和他们交谈。
事实上世间何尝就只有“小豆豆”能独个讲四个小时的话?我们身处花丛,只用眼看到花的颜色,花儿是否为自己增颜色,偶尔用鼻子闻闻花香,花儿能否为自己传美名,有谁用心听过花开的声音呢?
我们常把"蹲下来看孩子"作为教育的信条,何不用心倾听孩子心灵里的声音,那就是天籁之声.是孩子的心灵之门.
倾听,是人类极为重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而文中校长的倾听,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生命活动。当某些人喊着“蹲下来看孩子的时候”,他已经得意地自居高高在上之位,把“看孩子”当成一种姿态,一种施舍。而倾听,首先是人格和地位的平等,是心理视野的融合,更是精神气度的共振。做个虔诚的倾听者,是我的追求。
如果想倾听,必须保持内心的空灵,这样才有可能容纳,才有可能接受。可我们大都以那位“饱学之士”以高姿态来面对学生,对他们的话充耳不闻,即使是天籁之音,又怎么能入心呢?
陶行知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显然此时我们已经忘却了儿童的价值。我们得把孩子们当成人来看,鲁迅先生说过,如里我们不把孩子当人看,将来他也不会成人。我想,鲁迅先生说“成人”不只是年岁的大小,生理的成熟吧。
读到这儿我想到一个故事:
一个女孩初学拉小提琴,琴声响得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于是,她听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赞许:“我的耳朵聋,听不见什么,可感觉到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 终于,家长惊异地听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哪位名师指点的。后来,女孩才得知,林中的老人是位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她装作“装着听”,可实际上是真在听,并随之给女孩以期待——充分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个故事太动人了,给人的启示如此深刻。她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她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具体教琴艺,没任何说教,但却给孩子以动力和智慧。女孩每天为孤寂的“耳聋”老人拉琴,从中悟到艺术的价值和魅力,琴德、琴艺都得到升华。这个传奇故事阐明的就是不教而教的哲理。
倾听,是教育的手段和艺术。心理学家说:认真倾听来访者的诉说,就等于完成了心理咨询任务的一半。坦诉、宣泄是自我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教师和家长应清醒地懂得,不怕学生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和家长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能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这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需要呵护, 倾听是对学生心灵深层的呵护,是与学生心灵相流的重要方式。
倾听,此时我又不由地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的一个经典的情节:豆豆因为调皮被迫转学,来到巴学园的第一天,因为校长耐心地倾听了豆豆讲了四个小时的话,让她对这所学校有了好感,进而爱上了学校,爱上了教师,爱上了学*。以至于若干年后就有了这本经典的教育名著《窗边的小豆豆》,有这世界教育史上精彩的一页,有了人类文明的美好一面。
这就是倾听力量,然而做起来竟易如反掌。如上文所说,连“聋子”就能做到,我们何必不“装聋”一次呢?
因为小豆豆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人用这么长的时间来听自己讲话。而且在这么长时间里连一个呵欠也没打,丝毫也没有厌倦的表示。就像同小豆豆谈天一样探着身子非常认真的听她把话讲完。
校长听得一定是很认真的,不是敷衍的。听的是声音,听的是故事,我想校长此时想的应该是怎样对小豆豆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是在通过倾听来了解,来交流,来融合。
言为心声,倾听是了解孩子最的方法。
倾听,是一种功力,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
倾听,是一种民主思想,是一种人文情怀
倾听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倾听,是一种投入,也是一种享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