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查看: 25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古文人侠客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6 23:0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重庆市
千古文人侠客梦
  中国人似乎对侠客存在着超乎寻常的亲和心理。这种侠客情结,古已有之,而且,文人的侠客情结似乎比其他人都要浓重得多。较早出现的应该是墨家门徒的游侠,然后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开的一个专栏《游侠列传》,接着便是唐传奇里的侠客传奇,其中虬髯客、红拂女和李靖的故事最让我痴迷。近代以来,侠客情结又有了新的发展。从清末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开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再到二十世纪中后期的金温古梁小说四大家的横空出世,国人对侠客的痴迷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近年来十分流行的玄幻小说和一部分的穿越小说,个人认为也是侠客精神在以一种新的形式在新一代的年轻人心中发扬光大。只不过这种新的形式,貌似太过飘渺了,已经架空了历史和现实。

  面对侠客这个命题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什么是侠客,即侠客的定义是什么?杀人过万,血流漂橹而面不改色,这是侠客吗?这是一个狂徒,一个杀人狂,一个万人屠,一个屠夫,但绝对不是一个侠客。侠客,首先是一个阶级,隶属于士大夫阶级的子阶级。侠客阶级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井田制崩溃,教育下移至普通平民,贵族阶级最底层的士阶级,出现了破产的情况,这种现象用现代化说叫做“没落贵族”,卖草鞋的刘备就是一个没落贵族。为了谋生,这些没落贵族不得已拿起他们的武器,凭借着自己的武艺——不同于现在,古代教育都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举的——要么投到某个大贵族门下,做一个,说得好听点叫门客,不好听的就是寄人篱下;要么仗剑游荡江湖,辗转多国,期望闯出名堂。江湖上本没有侠客,闯荡的人多了,也便有了侠客。这便是侠客的由来,因为出身于士阶级,所以侠客有时也叫侠士。

  侠客也分很多种。武艺高强的叫武侠;名声在外的叫大侠;游荡江湖的叫游侠;仗剑四方的叫剑侠。但是无论何种侠客,因为侠客出身于士阶级,所以他们都恪守着属于“士”这个阶级的准则,纵然他们早已没落。至于侠客的出身下移的现象,则是后来的事情。侠客们所恪守着的准则,就是侠客精神。类似于中世纪西方骑士阶级的“骑士精神”,侠客精神首先是正义,接着还有义气、诚信、怜悯、谦虚等等美德。

  侠客的正义精神,正如宋代张载提出的对文人的期望一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也。这种精神在墨家学派的一支“任侠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虽然墨家侠客是侠客出现之后的事情。侠客的第二个精神应该是义气,即“智伯国士遇我,我固国士报之”的知恩图报。豫让刺赵襄子,不惜吞金墨面,以报智伯知遇之恩。两刺赵襄子失败后,赵襄子让豫让以剑刺其衣,得偿“刺”之心愿,豫让从容赴死。虽然立场不同,身份不同,一为国士,一为刺客,但是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豫让和赵襄子都不愧为侠客之名号。

  侠客最为人称道的应该是“重然诺,轻生死”的慷慨大义,“救人于厄,赈人于不殆”的仁义,以及“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谦虚精神。季布一诺,重于千金。季子挂剑于徐君坟头,践行的是一个侠士对一个国士的诺言;宋江之所以在梁山聚义时为众好汉所归心,一是因为其仁义,再者也是因为其“及时雨”的救人于厄的义行的名声在外;“事了拂衣去,深藏形与名”的快意恩仇之后的潇洒,未尝不是一种羞伐其德的表现。

  而侠客与骑士的不同之处却在于,骑士是宗教的附庸,而侠客却是自由精神的倡导者与践行者。秦以前,国家权力掌握在贵族手里,包括士,后来士没落了,有一部分变成了侠客,虽然不再管理国家事务,但是也不愿被动地接受统治,因此云游四方。而当时的政治背景又导致了贵族与侠客的双向选择的合理性的存在,“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已经成了侠客的共识。这才促进了士子傲公卿而侠客蔑帝王的自由精神的出现。

  李白诗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形与名。”可见侠客是自由的,而且并不希望通过武力来参与国家政权。他们所希望的,仅仅是天下太平而已。侠客遵循的不是儒家精神的“忠”,而是“仁”,不仅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等古语中体现出来,更能从他们的武器中窥探一二。骑士用长矛,攻击范围广;武士用太刀,杀伤威力强。而侠客的剑却柔中带刚,游刃有余却又点到为止。正是这种“柔”的特性,使得侠客在人们目光不可及的地方轻轻拔剑,悄悄地改变着历史的走向。

  正直、义气、诚信、怜悯、谦虚、自由、仁义……种种侠客精神,似乎所有人都可以轻易拥有之。而侠客精神却要用文士的笔来记载并流传不免有点讽刺,但原因也好理解。所谓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风吹则草偃。虽说芸芸众生都有自己的道德衡量标准,但委实太过于易受外物干涉。因此到不如为他们人为地增加一个外在的衡量标准——侠客精神,让众生奉行而万世不移。另外一个原因应该是文士希望侠客的精神永存于世,为儒雅的民族增添一些别样的活力吧!

  然而侠客精神不可避免地没落了,就像士阶级不可避免地没落了一样。韩非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当一个自由精神的侠客遭遇了一个大一统国家的帝王,侠客的命运便已经注定了悲剧收场。秦始皇聚天下铁器铸十二金人,田横复国失败而五百壮士集体自杀,汉武帝迁天下侠客于洛阳以便于管理……一个大一统的承平天下已经建立,侠客的任务已经被完成,于是再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便或主动或被主动地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繁华落幕,悄然收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往时越千年,换了人间。如今残存的侠客精神,多数变成了卷帙浩繁的书库一角的泛黄的书籍,还有一部分在以网络小说的形式复生,极小一部分是以现实行事的形式存在。从唐传奇到明清章回小说,从平江不肖生到还珠楼主,从金温古梁到玄幻小说大家,侠客的精神竟是被一群“若个书生万户侯”的文人传承了下来,这究竟应该算是一种庆幸,还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千古文人侠客梦,文人所梦想的,除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了绝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功成名就之外,还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救人于厄,赈人于不殆”、“不矜其能,羞伐其德”、“重然诺,轻生死”的侠客精神,这,应该是一种庆幸,一种历尽磨难之后的庆幸!

  然而只要是梦,终究是要醒来的。当渔舟唱晚,当雁阵惊寒,当美人迟暮,当壮士断腕——当梦醒时分,千古以降的文人的心情,是黯然无语,还是长歌当哭?莫问绿肥红瘦,只因海棠依旧。侠可禁,侠义精神不可禁;侠客死,侠义精神不可死。纵然侠客阶级已经消失,但侠客精神却并未泯灭。除了有社会良知的人以侠客精神自律之外,很多武侠小说作家也尽都以自己的行文风格来为这个武侠精神式微的社会普及武侠精神,增加更多良知。没有人敢否认看着港台武侠剧长大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曾经有一个除暴安良的武侠梦。而这些,从精神文化的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的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已经太足够了!

  当乱世被承平世界取代,当人治被法制取代后,侠客的任务便不再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了,而是急人之难,言出必行,救人于厄,赈人不殆,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为国为民,为友为邻的仁义的侠客精神。当今世界,恰恰是千古文人侠客梦的梦醒时分。我们不应该仅仅只做一个乌托邦的侠客的梦,更应该践行一个并非海市蜃楼一样虚幻的侠客的行。

  希望“千古文人侠客梦”将不再只单纯地是一个梦想,而变成一个切切实实的行为,千古文人侠客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5-2-3 19:45 , Processed in 0.033775 second(s), 14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