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地球越来越暖了。可老人们却觉得“冬天越来越长,越来越冷了”,是老人们的心寒了。没有什么比“心寒”更让人觉得寒冷的了。又一个冬天到了,还有多少老人会觉得“冬天越来越冷”呢? 有空的朋友,不要只去风景名胜地观花拜佛,你到农村乡间村野去走走。看看农村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的儿孙都做了些什么?据了解,很多老人除了自力更生,就是去女儿或亲戚家“躲灾避难”或“休养生息”。 也建议,**也能派个“相国”到民间“私访”一下。民族的道德沦丧,比雪灾、地震还可怕的啊。
平坟还田那年,王圩村在后山上建了座骨灰堂,用于停放全村人老祖宗的骨灰盒儿。乡亲们想不通,不平坟也不迁骨灰。支书王通宝就给骨灰堂取了个名字:望亲庐。又召集大家开会做工作,末了还给大伙讲了个故事。 说清朝时宿迁有个姓高的人,出外游历,40年没有回家。他的儿子是个孝子,考过了贡生,官都不做便外出寻找父亲。一找就找了40年也没有找到。后来,走到咱这司吾山上就再也走不动了,就在山上搭了间小屋住下来等。这人每天站在山顶的茅屋门口眺望,希望能望到父亲,一直望到死也没有下山。朝廷念他孝心,就派大相国到咱马陵山一带寻访,相国亲手题写了“望亲庐”的碑牌立在茅屋门前。现在,茅屋没有了,可“望亲庐”还在咱司吾山上立着呢。 这倒是真的,乡亲们都见过那碑牌。 王通宝开导大伙说,我知道大家都是贤孝的子孙,咱就权当老祖宗们也出去游历了很多年,咱都学那姓高的贡生儿子,他没找着父亲,咱都把老祖宗们找着了,把老祖宗们都安顿在咱新建的“望亲庐”,那他们该多高兴啊。再说了,老祖宗们东一个西一个的,现在能聚在一切,说话唠嗑,还能站在山上看着咱日新月异的新生活,他们该多乐呵。老祖宗们不会怪咱们,还会夸奖咱们的,是不是? 乡亲们听了都笑了,说这还差不多。于是,就把各家的老祖宗安放进了“望亲庐”。 可分田到户不久,也不知从谁开始,老祖宗的骨灰盒儿就都迁到“望亲庐”后面的一片荒地里,坟包又一个个隆起来。这时,王通宝早已退下来多年,他也去找过现在的书记反应了情况。可书记说,现在大人孩子都有地了,老祖宗也该有块地,埋了就埋了吧,反正是块荒地。 于是,“望亲庐”就空下来,成了山雀和黄狼的家园。 王通宝一辈子公正廉洁,只顾工作不顾家。所以,家里一直不富裕,也没给儿子媳妇找点差事干。退下来后,儿媳看着别人家瓦屋楼台电灯电话,吃香喝辣的,对老人的怨气就越来越重。三天两头就找茬和丈夫婆婆吵一架,闹得家里鸡飞狗跳,大哭小喊。王通宝就很苦恼。 一次,儿子跟他说,那“望亲庐”与其让山雀和黄狼住着,不如爹搬去住,一来帮村人看山守坟,二来也好腾出地方让他好好治治媳妇。王通宝一听就明白了儿子的意思,他瞪着儿子半天没有言语。后来,叹了半宿气,最终还是带着80多岁的老娘和生病的老伴一起搬进了“望亲庐”。 “望亲庐”已经废弃多年,肮脏破败。山风一来屋里呜呜作响。到了夜里阴气森森,寒气逼人。山上除了收种季节很少有人来,整天空旷寂寥。老娘和老伴就觉得心酸,常叨叨上了儿孙们的当,想回村里也回不去了。再加上病痛,没几年,娘和老伴都郁郁寡欢地去了,也埋进了“望亲庐”后的荒地里,只剩下王通宝和那些山雀黄狼作伴。 没了娘和老伴,老通宝就更觉得凄凉。寂寞时,就到屋后老祖宗的坟地里转悠,给这个坟添几锨土,给那个坟重新加个顶。冬季里,他实在耐不住,就满山遍野地溜达。时常就在沟弯里、大田头的看湖窝棚里,遇到一个或一对和他差不多遭遇的老哥哥和老妹子。 拉起呱来,老哥哥老妹子就要说,老了不中用了,没法和儿孙们掺和了,搬到这儿图得个清静。说者擦着老眼,老通宝就知道话语后面的苦楚。老人们叹息天冷,老通宝就说,到“望亲庐”去吧,咱生堆火。 于是,整个冬天,这些老人就都聚到“望亲庐”里。围着老通宝的火塘,望着山下的村庄,说谁谁家又起高楼了,谁谁家该娶媳妇了,谁谁又升官了,谁谁的孙子又考上大学了。说眼前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可这冬天怎么就越来越长,越来越冷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