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今天讲要以古代的东西为主,试图把历史的原貌跟大家提示一下。 第一点就是关注技法。理论家要关注技法,学书法的也要关注技法,我想这个是能得到大家认同的。但是技法怎么关注呢?比方说写一个点,大家都知道怎么写,但是这一点的好坏差异非常大。卫夫人《笔阵图》在讲一点的写法的时候,用“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来形容。高峰坠石什么样的大家可能想象不出来,但是从录像大家能看到,巨大的石块从山顶上磕磕碰碰地摔打下来,那个声势和那个动态非常震撼。 为什么这么讲呢?《笔阵图》是唐以前的文献,尽管它是伪作,但也是在唐以前。其点法所讲的如“高空坠石”,指一笔打到纸面上后,不是说停止在纸面上。我们今天不少人写这一点恰好是停止在纸面上的。这一点打到纸面上后马上就得在瞬间弹出,这才是魏晋笔法的要点。 这和学唐楷是不一样的,关于晋唐两个系统不同笔法的咱们后边还要讲,为什么说“磕磕然其实有形”呢?这个话非常重要,“高峰坠石”大家都知道了,“磕磕然”是讲这种用笔动作的连续性,这种打下弹出的动作,它不仅仅是声势,也在于它的力度、速度和它连续的运动状态。 多年前,有位学者在他的书里面讲到这一点的时候,他说这一点的用笔要像鸟儿翩然而下。鸟儿翩然而下有点宽泛,比方说鹰要翩然而下,麻雀要翩然而下,两者的差别非常大。翩然而下太优美了,缺少阳刚之气,显然不是《笔阵图》的艺术精神。也就是说,即使在动作上和古人差不多,但这个讲解显然是一种通俗化和庸俗化,所以这种讲解是不成功的。 为什么一个点要这样想问题呢?在晋人的笔法当中,任何一个点没有死点,没有一个摁在纸上平拖的东西。而唐人的点由于字形放大,它的点不摁实是不能饱满的。特别那个时候都是硬毫,一定要摁实,摁实以后还不行,还要回笔,还要回锋转笔。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动态感就没了,剩下的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讲的“结实”,空灵感没了。所以苏东坡讲的“晋书妙在字外”,是因为它空中打笔作势这一有效动作,“唐书功在字内”,你就看点划,就能够知道笔法。 所以,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笔法绝大部分是从唐人那里来的,汉晋古法不说损失殆尽,传世也很少。而我们今天很少去发掘,就包括我们对某些书家风格的判断,是学二王的,学晋人的,学《阁帖》的,学什么什么,其实都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笔在纸上平拖,他写的像二王,但是笔法还是唐人的。这个是宋代以后的第三条路,常见的第三条路,根本就不是晋人的东西。晋人那种潇散简远的感觉,我们今天很难看到,就因为笔法不对。技法所关注的东西虽然从一点一划开始,最后都会归结到一种艺术精神,这是大不相同的。所以我的意思就是,我们从形而下的技法入手,而关注的却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这样对我们如何思考艺术的问题,如何学习艺术的问题是大有帮助的。 《笔阵图》讲一横“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一笔横划为什么要像千里阵云呢?这是一种夸张,她就是讲一横要有变化,这一横变化始于隶书,一波三折。后来当楷书把这简化以后,为何收笔还要保持这种动态?它特指长横,这种变化要“隐隐然其实有形”。这种变化是藏在里面的,要能写好这一笔,通常需要所谓的“涩势”,或者《九势》当中的“紧駃战行”之法。也就是说,这笔法不是平平的拖过去就完事了。这个横曾经被黄庭坚夸张了,大家知道黄庭坚所有的长横都有明显的抖动,他在这里是夸大了这种需要,但是黄庭坚也取得了成功,成为他的一个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