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查看: 376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些很早的诗评,不存就弄丢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9:3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诗词粗评
蓉树改版招编辑,北庭见有诗社,就想加入,霁里回复说:是否意味着申请编辑呢?于是将申请编辑的条件:评六首诗词列给我,我想自己虽然写的不好,但评写是两码事,再说阿斗就是扶不起也还要扶的,不可自弃,于是斗胆一一评了,到现在还剩一首减兰,一首绝句,但也评够了、累了。姑且先贴出六分之四吧。

【清平乐】  文 LIZI
地球真好,黄土生青草。
游着鱼儿飞着鸟,花朵见谁都笑。

炊烟摇动天空,点燃落日之红。
多少河流走过,石头睡在风中。
评:
上片地球句,稚子口气,全然天真,可信可服。整述。以下物象简单,色彩清晰。黄土句尚稍稍凝重,俩“着”一“儿”用上,方觉重负略失,再至花朵见谁都笑,拟人一用,真可谓涣然冰释,见笑字失笑。
下片炊烟句,觉目眩。点燃句出笔最是凝重,难顾其他,只觉壮哉。多少句觉汤汤,变者,石头句既比拟,又静止。也是奇思。

看完此词,心绪复杂。看了上片,觉得作者还算是中国的旧词人,出语清新哲性,如弥勒佛观万物,祥和融融,全是真善,一味拍手。下片倒似西方的油画家,奇思怪想,上片耳际尚有声音,下片全无,观者只得屏住呼吸。视角转换频频,时立宇宙看,时坐木舟看,又时坐飞机看,总是历历眼前为妙。较之古代词人的大物象大时间,此词吓人。古人千秋万古等词已是惊人,然久看未免麻木,下片作者竟冒出了天空落日河流石头等等让人不知何去何从之语,只觉空寂,只有惘然。手法全盘西化,炊烟句想起名画呐喊:声音将天空震动的扭曲。此句效果亦如是。多少句比较石头句,整个是一相对论。

此词严重反传统,多用现代技巧,不走含蓄,不为具体某事某物而作,只言感觉。算是中国诗词探索的一条可喜之路。非要提些建议,觉上片黄土句笔力重,唯此句不是稚子言语,舍此便清新可爱,下片石头虽轻,多少句一用便不觉得。


〖赠人〗 白衣卿相
卧榻容鼾形影寻, 各因入世为离群。
屠龙术与登龙术, 一片江山一片云。
评:
见过此诗,是白衣卿相赠先生的叙情论世之作,北庭不知本事,不太好发挥。
先是由情引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原是宋太祖的话,宋将攻南唐时,李煜懦弱,有人劝太祖不攻也罢,否则影响民心。太祖野心勃勃,就狠狠的说了这句话。白衣与先生论交情,较之古来文人相轻之传统,天壤之别。先生容鼾,复容白衣处处相随,固可见深契高格,亦可见白衣谦让君子。次句只述无奈,总是说,只因有了各自的生活而不在一起,此句看似泛泛,却也是高深巧妙,暗含如不入世,二人永无离群之日,是无奈,是被迫,实是进一步叙交情。三句转句,专从“各因入世”四字上发挥,屠龙术典“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即指苦苦努力,学到的东西与世无用。登龙术即指借砖敲门之术。此二典代指彼此生涯,此中故实,殊难揣测。料想屠龙术固然与世无用,与衣食无用,若附之雕虫,白衣却也可陶冶情操。依此,加以遐思,登龙术疑指先生用雕虫混饭吃了,:)。全是揣测,错了休怪。三句凝练高古,已非凡语,结一句“一片江山一片云”,境界蓦然开阔,思想豁达,胸中遐想翩然欲飞。古来有山必有云,江山不同而白云生异。二句句法错落,读出亦是颇生韵致,精彩妙绝!然因附先生以“登龙术”,豁达之余,恐含讥讽抑或顽笑。有如说“我学了本领,虽然屁用不起,却可以自乐养性,,你学了同样的本领,虽然不用去自乐养性,却可以拿来混饭吃,真是各有好处啊!”具体而微而已。


〖忆春日游山〗 如月如秋
幽谷绝尘响,独留松月吟。
溪间花影过,石畔碧痕侵。
蝶舞春山静,燕藏老树阴。
暮云遮返照,倦客起归心。

评:
幽谷绝尘响,独留松月吟。---起用坳句,铿锵利索。起的高明,尘响是凡俗之响,松月之声乃自然之声,舍彼取此,震耳警醒。观此一句已具洗耳之效。
  溪间花影过,石畔碧痕侵。---接“幽谷”二字,粗笔走细,景色如在目前,溪水动景,花枝以衬,石头静物,碧痕亲昵。不唯说幽谷何如,竟是释何以“绝尘”也!
  蝶舞春山静,燕藏老树阴。---此联转写蝶燕,此句高明。春山非无主,蝶也。老树非无主,燕也。蝶舞句较之蝉躁林欲静,益加祥和安谧,自然从容。燕藏句句法古来已多,皆出老杜“柳遮莺”三字也!
  暮云遮返照,倦客起归心。---只玩只游,不觉日下西山,日下西山亦不觉,暮云悄然遮挡,光线不明,方觉时候不早,方知疲倦,继以思归。景色虽美,终结于人。
  诗风清新恬淡,右丞嗣也。病似有二。一则首联调高,以下反觉气力不继,至“倦客起归心”,已是病态恹恹。另,末句意也不妥。似乎在说“一天下来,身也累了,心也累了,还是回家去吧!”----“游山”反成了负担。固然再说斗志昂扬显得不实,可说的太憔悴恐怕难以体味上述感受。句法与常见的起承转合也有异,颈联转的仅仅是颔联,而不是转前俩联。尾联虽合了前三联,却与颈联不够亲近。虽然古来写景诗也多有这样的写法,终觉不妥。不然,中间俩联合用一联承启就足够了,如此不亦赘乎?


【锁阳台·秋旅】  作者未知
秋染三江,天低四水,西风浪卷芦行。
芦花吹雪,中有雁声藏。
深处一行飞去,斜云外、掩断夕阳。
凝目处,渔歌唱晚,满眼似萧湘。

借芦荻深处,横波夜泊,同枕秋霜。
但夜雁三声,唳断愁肠。
况有同轮明月,更无数添尽凄凉。
江风过、相思千种,便赋与秋光。

评:
羁旅之作。
先是呈以壮阔之景。题作秋旅先言秋色,单刀直入。江水浩淼,秋物俱映,纷纷杂杂不可尽述,而置秋染二字,泼墨淋漓,水天相接却不直述,天低得以近水,暮色苍茫益可感觉,西风句绝妙,西风浪卷竟是西风如浪而卷,西风卷芦行起伏如浪。中国画做法,先一步泼墨皱染,总是一番凄凉景色。以下细描,芦花因风而飞,颜色状态可以雪比拟,复觉察深藏秋雁,何以见得,下一句“深处一行飞去”也。应是先斩后奏之法。“斜云外”倒是费解了些,不知云何以斜。以凝目处三字归结词人立脚处,如此方知词人站立小舟,渔家豪兴,唱起渔歌,不是逸兴,却觉得触目处处处如在“萧湘”。萧字疑是潇字之误。“潇湘何事等闲回”钱起咏雁之佳句也!以下俩句乃“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哀怨却归来。”潇湘之地,风景秀丽食物丰美,只因湘灵鼓瑟,如怨如慕,方致北雁思归。羁旅词人,身世飘零,见雁能无思乎?
上片已成心境。下片伊始复又凝思,孤客孤舟夜宿芦荻,与凄雁为伍,风高霜重,同病相怜,此情此景,宁不动情?只是夜深雁叫,凄凄无比,我一羁旅之人哪堪承受,更何况举首望去,孤月如人。无奈中,一阵江风再次吹醒,我这千种万种相思,都只好说给这一片秋色听了。若谓上片触动愁肠,此片便是磨损愁肠。与雁同栖,与月同孤,展转悱恻,不得释怀,终以一声长叹收罢。
观此词,极易想起柳屯田的慢词,从选材剪辑到写法句式都有严重模仿的痕迹。“秋染三江,天低四水”“芦花吹雪”都还用的精彩。其余多是熟俗之语,“中有雁声藏”不知“声”何以“藏”,“但夜雁三声,唳断愁肠。”“三声”用的无理,“唳”字倒只宜用之于鹤,“况有同轮明月,更无数添尽凄凉”生硬不说,几是费解。另,物象重复,堆砌芜杂了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12:07: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提一个老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0-12-11 14:14: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马扎子
发表于 2010-12-11 20:11: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
【308】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3 08:18
  • 签到天数: 40 天

    [LV.5]常住居民I

    地毯
    发表于 2010-12-12 18:11: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第一首词是一桌好菜
    在小河边,用石头架起锅,点燃炊烟,烧鱼鸟,好心情。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3 08:18
  • 签到天数: 40 天

    [LV.5]常住居民I

    地板
    发表于 2010-12-12 18:11: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是不是,版主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下室
    发表于 2010-12-12 20:09: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
    顶【308】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3:19: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04年的旧帖,现在的观点早已大变。虽然诗无达诂,我想诗词的好处还是可以说出的。竟陵派评诗往往用“妙处在于说不出、道不得”这样的词,所以受到后人讥讽。另一方面,诗词的优劣与否也还是找得到标准的。周汝昌给邓遂夫石头记甲戌校本作的序里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一个俗论,同一个事物同一方面,观点相左,怎么可能都有理呢?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5-2-12 00:33 , Processed in 0.045852 second(s), 14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