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查看: 144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文学大撤退时期下的鲁迅文学奖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18 21:54: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本帖最后由 丑乙11 于 2010-9-19 12:56 编辑



题语:鲁迅成了超越了文化本身的符号,这个符号被政治所利用,失去了作为文化的本真!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在即,对于今年入围作品的评选,中国作协及有关单位特别的关注,并还在各大媒体上搞了一个获奖作品竞猜的活动.消息一发布,便在作家中、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鲁迅文学奖是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项。创立于1986年,是为鼓励优秀中篇小
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评论作品的创作,鼓励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推动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在鲁迅文章大撤退的今
天,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举行无疑成了文学世上的一个经典笑话.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近现代具有最强烈而深刻的现代意识的启蒙主义者,其作品一
直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尤其是他对国民性的认识而激发出来的著名的“立人”思想,即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深刻而独特,激励着一个个有血性的、蓬勃向上的国人。但是,即便是这样,鲁迅先生的作品在现代社会同样也遭到了冷遇.甚至有些人急呼:鲁迅文风的“刻薄”,匕首投枪一般的战斗特征,和“一个都不宽恕”的不妥协态度和当今的创造和谐社
会的主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若不及时修正,中国文学即将步入死亡之路,社会文化也将随之倒退。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在这我根本无须赘言.其实,他的作品中那种巨大的理性和情感力量一直以来都是当今社会不能或缺的精神财富,从未与当代脱离。所以,对于某些人群危言耸听的言论,我不想多说,也不想与之辩解.既然连论语、唐诗宋词之类的"古文"我们都要学习,那么我们就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鲁迅.
    在网上曾读过一篇叫做《没有杂文的“鲁迅奖”,怪!》的文章,该文的作者感慨是因为上次获奖的作品中竟没有一篇是杂文,按他的说法,“以鲁迅名义命名的文学奖却没有一部杂文作品,那就好比《空城记》里没有诸葛亮,只剩下马谡、司马懿和一帮打扫卫生的老兵,再热闹也是瞎热闹。”看到这样的文章,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我对作者的这种心情也是能够理解的.毕竟鲁迅文学奖是具有崇高荣誉的国家级奖项,三年一届的选评,其中小说、诗歌、散文、文学理论样样不少,偏偏就没有杂文,的确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真的是让人匪夷所思,倘若鲁迅真的是过时了,那么鲁迅文学奖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鲁迅一生论敌无数,下笔狠辣无情,绝不躲避推让,绝不虚与委蛇,身后落下喜欢骂人的名声,临去世时又留下了“一个都不宽恕”的著名遗言,所以导致一些人认为鲁迅不懂得和谐之道,与今天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严重的不协调。但,我们应该从更为深广的角度去看看,不能鼠目寸光.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东西是不合适了,是有些过时了,但是鲁迅先生对现实的批判,对当今的社会依然还是有可借鉴处的.有人曾经戏言,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这话不无道理.
    值得欣慰的是,又有很多的媒体站出来澄清,鲁迅的大撤退只是一个“伪命题”。但,无论怎样,这都会对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举行有所影响.是讽刺还是考验,唯有读者自知!
    另, 得知好友张雅文的报告文学作品《生命的呐喊》此次也入围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很是为她高兴!
   

(文:丑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10-9-19 09:04: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通市
其实现实中多些鲁迅之流 ,风气或许会好很多!
现在的文人,已经失去作为文人的道德!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5-2-12 12:12 , Processed in 0.032198 second(s), 16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