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作为金融养老、以房养老的方式之一,我国将试点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这也使得“以房养老”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9月15日《新文化报》)
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此迅速的老龄化,中国面临的养老压力是空前的。面对未来那么多老人的养老问题,有能力“兜底”的,只有**。“兜底”的方式,或者是足额发放养老金,或者是由公办养老机构提供“兜底”式的养老服务。
在此基础之上,对于那些有余力的人来说,他们在基本养老之外则可以通过以房养老等方式购买更多的养老服务。但是,提倡或鼓励以房养老,传递出来的信号却是:在正常缴纳养老金之外,你还应该尽可能地拥有一定的可以保值甚至增值的不动产,否则将来的养老就会很成问题。
作为拓宽养老金筹措渠道之一的“以房养老”,本身并无不妥,而且很值得尝试。但是,其进入试点之所以引发这么大的争议,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其所传递出的不确定感--看着自己的房子一天天地离自己远去,谁都免不了心里发慌。在延迟退休、养老金入不敷出等话题或传言频频引发公众强烈关注的当下,“以房养老”所带给人们的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不可避免地被放大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必然引发现实的心理恐慌。
老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现在,这话似乎应该改成“手里有房,心里不慌”了,可是,不是所有的人奋斗一生都能手握一套房或者多套房,对于那些无房的老人来说,他们的养老问题应该由谁来解决,才是当下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即便是手里有房并有意通过住房反向抵押实现养老的老人来说,这个问题同样重要。因为,如果他们足够长寿,如果房子被银行收走而他们却仍活着的话,他们养老问题应该由谁解决?
养老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谁来“兜底”的问题。即,如果等我老了,一无所有,无儿无女无房无钱,我会不会免于冻饿街头,会不会有人给我养老,并且,不仅让我免于饥冻,还能使我有尊严地终老?如果有人--无论这个“人”是**还是某个机构--能够承诺做到这一点,并且让我相信他将来一定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便可以对老之将至不再恐惧。
赵本山在小品《不差钱》中有句台词,说“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人活着呢,钱没了。”听起来像笑话,仔细想想却是大实话。当下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就是:人活着,房没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