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胜刚强 用老子的观点看世界,世界是阴阳的,阴阳是对立的,阴阳又是相生的。相当于现代哲学观点的: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对立的,矛盾又是统一的。进而是否可以这样说,没有阴阳就没有世界,因为没有阴阳对立,世界便是静止的、僵化的;没有阴阳相生,世界便没有物质,更没有生命。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老子这话的意思是,道的本体(即宇宙、天地)是“无”,“道”生一,即产生一种混沌之气(还不能称为物质);一生二,这种混沌之气慢慢分化成两种气,即阴阳二气;阴气与阳气不断地交合,产生了第三种气,即和气,相当于围绕地球表面的大气;在和气的调和滋养下,创生繁衍了万物。万物自身亦蕴涵着阴阳对立的冲突内力,这种阴阳在看不见的冲突中得以调和统一,促成万物成长衍生。世界(即宇宙)就是如此形成。 老子的《道德经》里出现了一系列“有无”、“强弱”、“宠辱”、“虚实”、“昭昏”、“吉凶”、“黑白”、“贵贱”、“亲疏”、“祸福”、“刚柔”、“厚薄”、“多少”、“开阖”、“奇正”“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相对概念,其实都是阴阳的各种方向的呈现。“有无”,“有”为“阳”,“无”为“阴”;“强弱”,“强”为“阳”,“弱”为“阴”,所有的相对概念都是如此。“天地”、“日月”、“男女”也是如此,“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阴阳是相对立的,但却又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对立而作用分化,相互协调而依赖生存。道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没有天,何为地?没有日,哪来月?没有男,怎谓女?对此,古今中外,认识是一致的,无须赘述。但阴阳相互如何作用,在其对立、分化、运动中谁为主导?老子的观点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这也是老子的思想不易被所有人接受之所在。 人们一般认为,在阴阳对立与转化中,阳是主宰,阴是附属;阳为刚,阴为柔;阳为强,阴为弱。老子的观点恰恰相反,他的思维是“反向运动”,他认为天下阴最为坚硬,阴最为刚强,守阴无往而不胜。 老子认为,守阴守弱居下是为人的基本品格。老子在第三十九章中说:“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老子从得道与失道的事实得出结论:尊贵是以卑贱做根本的,高则以下作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榖”以示谦下,这不就是贵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世上最好的赞誉是没有赞誉,不要贪图像美玉一样璀灿夺目被人重视,应该像石头一样暗淡无光被人忽视反倒踏实。 因此,老子在第二十八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处世观点。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老子是说,深知雄性的刚强,却宁愿处于雌性的柔弱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沟壑。深知白昼的光明灿烂,却宁愿处于黑夜阴暗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工具。深知荣宠的显耀,而宁愿处卑下的位置,甘愿做天下的溪谷。“雌”、“黑”、“辱”,自然是阴,“守雌”、“守黑”、“守辱”就是守阴守弱居下,甘愿做天下的沟壑、做天下的工具、做天下的溪谷。 老子之所以坚持守阴守弱居下的立场,是因为,他们认为柔弱一定能胜刚强。为此,老子用了几章的篇幅,从各不同的侧面为自己处世哲学做了阐述。 老子在第四十三章里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老子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穿来穿去,这个看不见的力量,能穿透没有空隙的实体。这些,大家应该都见过。比如滴水穿石,水腐蚀钢板,水让大坝溃塌,都是随处可见的事实。 老子还在第六十一章里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牝是雌性生殖器,代表雌性;牡是雄性生殖器,代表雄性。老子是说,大国应该像江海一样处在下游的地位,像天下雌性动物一样安静柔弱,成为天下人交往结识的场所。雌性常常以静胜雄性,因为牠以安静柔弱居下。 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坚硬是死。老子在第七十六章中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事实的确正如老子所言。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人的身体若是僵硬了,那人就死了。万物草木也是如此,草木活着的时候,枝、杆、叶也都是柔软的;枝、杆、叶若是枯槁脆硬了,草木也就死了。所以,凡是坚硬的东西,都是属于死亡的一类;凡是柔软的东西,都属生存的一类。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不是大家不知道,而是大家不愿意这么做。老子在第七十八章中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那么,柔弱如何胜刚强呢?当然,滴水穿石,非是一日之功;水蚀钢板,也非一天所致;水溃大坝,更非一时作为。柔弱胜刚强,靠的是耐力、韧劲和毅力。老子在第三十六章中给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法。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老子说,将要收敛它,必定先让它扩张;将要削弱它,必定先让它增强;将要废弃它,必定先让它兴旺;将要夺取它,必定先给予它;这道理看起来似乎隐微,实际上很明了,就是柔弱胜刚强。 历史上有人看了这段话,说老子是阴谋家,宋代王应麟有话:这是阴谋家的话,范蠡用这个道理以取吴国,张良用这个道理以灭项羽。(《汉艺文志考证》)其实,老子不过集中地概括了自然规律的辩证关系,其理解和应用,只能是因人而异。同样一部《三国》,有人读到的是智,有人读到的是义,有人读到的是权术,道理是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