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查看: 54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韩国舞曲《江南styie》(骑马舞)爆红中国,想到我的论文《论舞蹈《竹马》的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3-23 09:15
  • 签到天数: 24 天

    [LV.4]偶尔看看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10:2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省孝感市
    从韩国舞曲《江南styie》(骑马舞)爆红中国,想到我的论文《论舞蹈《竹马》的形成、发展及现实作用》(原创)
       我喜欢音乐,喜欢跳舞。
          近来,我看到韩国的舞曲《江南styie》(骑马舞)爆红韩国,继而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不由我思绪万千。由然产生好奇,一首简单的舞曲怎能产生如此这么大的威力,使人疯狂,我便网查来自各方面的资料,追究探底。
      《江南styie》(骑马舞)简称《骑马舞》,创造了“神曲界”的神话,冲上了世界单曲的排行榜首,仅3个月就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记录,成为史上最受人喜欢的舞曲。成为韩国标志性的“骑马舞”,让人疯狂。在中国,《骑马舞》也一夜爆红,赵忠祥、毕福剑、撒贝宁等以及诸多名人都在跳《骑马舞》,在南方的一些学校,学生的课间操也在跳《骑马舞》,还怕跳韩国的舞,是否产生什么负面影响,但出于锻炼身体,老师学生都在跳。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跳《骑马舞》并要跳给米歇尔看。可以说现在已在全世界形成跳马舞风。
    《竹马舞》被誉为世界神曲,火爆的一塌糊涂,其主要的还是马舞迷倒了这帮粉丝,象打了鸡血似的争相模仿,拼命的跳马舞。  
    韩国人说,这种自创式的《骑马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它的舞蹈和音乐节奏,使人为之疯狂,引起全世界人的恶搞、模仿和翻唱。
    《竹马舞》仅在3个月之内点击就超过4亿人,舞曲者不仅获得超过8600万元的人民币的收入,而且还获得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授予的“大韩民国大众艺术奖”的文化勋章。  
    这一切的缘由我都不在乎,随你怎么跳,能达到锻炼身体就好。可恼的是:韩国人说它的《江南styie》(骑马舞)是自创式的,我却不敢苟同。

    《江南styie》(骑马舞)的主要动作有两个,一个是在跳动的同时,右手握住左手腕,随着节奏在跳,另一个的动作是,左手象形的握住马缰绳,右手象形挥动马鞭,也随着音乐节奏跳动。巧的是,我的论文中所描述的骑竹马的动作正是此动作,真是太巧合了。
    在这里,我不想追究什么谁模仿谁的,谁借鉴谁的,谁剽窃谁的,谁是谁非姑且不论,我只想表述一下《竹马舞》的现实意义及作用在哪里。
    (一)先看看《骑马舞》的产生在哪里。
    早在公元前先秦时代就有记载:《墨子怒耕柱子》(耕柱第四十六)中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大国之攻小国,壁犹童子之为马也,童子为马,足用而劳------”。虽然其中墨子并未提及儿童所骑的马究竟是什么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显然不是真正的马。是否是竹马,不可妄断。从“童子为马,足用而劳”一词,是否可以释为“就象童子骑马一样使用,用足则劳累”之意。这可能就是最早对所谓“竹马”的描述和意想了。
    从这段先秦的文献记载中,不难看出,这种骑马,不是骑的真马,而是象形的骑马,具有骑马舞蹈的雏形动作,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在内,“大国之攻小国,壁犹童子之为马也——”那么,“童子为马,足用而劳——”就必然表现的是骑马舞了。
    以此证明,在我国早在先秦就有骑马舞了,显然说明韩国的骑马舞并不是自创的。
    (二)再看看《骑马舞》的发展如何。
                 在《三国志》和《晋书》中也有记载。晋武帝会诸葛谨时提及童时共为竹马之戏,“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此语可见当时之竹马已为儿童之最娱了。连帝王将相都好之。再如《三国志》载,儿童战阵之戏,斗鸡,跳绳,摊戏等等。战阵之戏,是儿童模仿大人指挥战争布阵点将的游戏。如曹魏大将夏侯渊之三子“自孺而好聚合儿童为之渠帅,戏必为军旅战阵之事,有违者辄严以鞭捶,众莫敢逆。”另一曹魏大将贾逵,“儿童时戏常设部伍”。其祖父说:“尔大必为将帅。”乃口授其兵法数万言。后果为曹操之名将。《三国志·魏志·夏侯渊传》注引《吴书》说:“陶谦少以不羁闻名全县,14岁时,还涰帛为幡,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全部其后跟随”。可见儿童竹马之戏,早也和战阵之戏结合起来了,已非常盛行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三十一·郭彶传》中有载:“郭彶字细候-----始至行部,到西汉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彶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到了唐代,对“竹马”的描述就更为较多了。在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的诗中就有“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攜賓客上仙舟”的诗句。路德延《小儿诗五十韵》中有“嫩竹乘为马,新蒲折做鞭”之句。杜牧《杜秋娘》的诗中也有“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的描述。杜甫也有“向来江上手纷纷,三日成功事出群,已传童子骑竹马,总拟桥东待使君”的诗句。在李白的《长干行》的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会。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有抱柱信,岂上望天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五月不可触,猿鸣无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从这首诗里不难看出少男少女无拘无束地在一起玩耍,有着无邪纯真的感情,天真烂漫的童年,骑竹而来,同食青梅。表现出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以及到初嫁时的羞涩,并对后来丈夫远离的深深思念。从这首诗里所形成的“青梅竹马”这一成语,便是千百年来的千古佳话。李白还有一首竹马相迎的典故。他在《赠宣城宇文太守简呈崔侍御》中称颂道:“霜君邑中史,皆美太守贤,竹马数小儿,拜迎白鹿前》。唐人李贺《唐儿歌》诗中“竹马梢梢摇绿尾,银弯腅光踏半臂”的句子,许浑《送人之任邛州》的诗中有“羣童竹马交迎日,二老兰觞初见时。”这些都是描述儿童骑竹马作为游戏的。
          南宋后期,闾人刘克庄有“肠断竹马儿童”的情有独衷的诗句,意思是说,宋亡后,再也见不到故国骑竹马的儿童了,令人痛断肝肠。宋王应麟《玉海》卷七十九“汉鸠车”条引《杜氏幽求子》云:“儿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可见当年儿童骑竹马是多么常见的现象了。
          如果说宋代之前的竹马是雏形,以竹作马,到了宋代就有了较大的改变。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中有“小儿竹马”和“蹈跷竹马”之说。其中“蹈跷竹马”之“蹈 ”,就完全说明当时的竹马已形成有规可循的舞蹈竹马了。在当时的社火中,也有了较完整的“竹马舞”。在元杂剧中,《霍魂谏》、《追韩信》等戏曲中,都有“踏竹马上”,“骑竹马上”的竹马舞蹈表演。明代阮大铖的剧本《双金榜》就有非常完整精彩的“跑竹马”。只是后来在舞台表演中不方便,才逐渐改为马鞭使用,名曰:“趟马”,以至成为延续至今的戏剧舞台专用的程式化的道具。虽然在舞台上不用竹马了,但仍有很多曲牌是表现竹马舞蹈的。如曲牌《竹马儿》,《香竹马》等等。不仅如此,在其他方面也有表现竹马的。如:在山西稷山县马村考古挖掘的一号墓(金墓)出土的金代砖雕,就有“小儿竹马舞”图,图中绘有马头,马身,小儿左手提缰,右手表现举棍打马之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有一幅《宋人百子图》,就是儿童骑竹马的。明代方于鲁是安徽制墨名家,曾制“九子墨”,其上就绘有童戏图,表现儿童骑竹马的。在明清的年画中,也多有表现,如桃花坞年画“百子全图”等。
       在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舞队》就有“男女竹马”一项,说明在宋代就将舞蹈竹马列入“舞队”了,男女儿童共舞之跳之。
       清人李声震《百戏竹枝词·竹马灯》中更有对竹马的特殊描述,“岜为南阳郭下车,筱骖锦袄倩人走。红灯小队童男好,月腋胭脂出塞图。”原注曰:“元夜儿童骑之,内可秉烛,好为明妃出塞之戏”。在马的制作方面又添新花样,在马的头部内装烛灯,以便夜间好看。不仅如此,儿童还成群结队,摹仿舞台上的《昭君出塞》。在南方广泛流传“耍马灯”,“踩马灯”,“跑马灯”,“唱马灯”等等。江西吉安新干县的竹马就是如此,名曰“神马 ”,“马灯”,“竹马灯”。(源于河南山东等地)表现各路“神仙”跨马游春的。
       查阅众多文史资料,不难看出,舞蹈“竹马”始于先秦时代,盛行于两汉、三国、魏晋时期,经唐、宋、辽不断的发展,已形成极受欢迎的竹马舞蹈了。到了辽代,竹马舞更为盛行,有了较大的变化,而且赋予了较强的生命力。据辽宁义县文化馆馆长胡英洲挖掘整理的舞蹈“竹马”材料来看,大榆树堡镇是辽宁最早舞蹈“竹马”的创始地,产生于辽代,舞蹈内容反映辽代契丹人贵族萧太后到医巫闾山狩猎的故事。并以此狩猎故事创编为竹马舞的。还有一个版本,内容取材于鞑子(金兀术)跨马游春的故事。表现金兀术兴围狩猎的场景(邳州的舞蹈“竹马”与此相似)。还有一说,表现金兀术受宋军追击时,布阵逃跑的。但这些竹马舞蹈故事在《辽史》中却没有正式书面记载。没有记录契丹人的民间演艺活动。完全是民间艺人一代一代演出流传至今的。但据清《淳安县志》记载,带有故事情节的舞蹈“竹马”始于元末。朱元璋屯兵淳安鸠坑源的谷雨岭(今万岁岭),曾遗下一匹战马。战马因思念主人,日夜嘶叫于山岗,然老百姓觅而不见,遂惧“神马作祟”,为祈祷地方平安,岭下各村百姓皆糊竹马,让孩童骑之,走村串户,边跳边索讨“常例钱”,然后买得香纸,连同竹马一起焚化,籍以超度战马之魂。后演变为民间竹马舞蹈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带有非常浓厚的故事情节已在舞蹈“竹马”中予以展现了,这是舞蹈“竹马”的最大进步。

    从这段的文述  ,清晰的看出,《骑马舞》在我国的长久发展过程。尤其在唐代,李白的《长干行》,淋漓尽致的展现了青年男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故事,更能表现《骑马舞》的舞姿了,谁能说青梅竹马的故事不是展现《骑马舞》!  
    (三)再看看《骑马舞》的现实作用。
             《骑马舞》的起源在中国,《骑马舞》的发展在中国,可它的作用却在外国。
    我在我的论文中写到,新沂堰头村的舞蹈“竹马”已失传四十多年了。去年下半年,我第一次去堰头采访时,知情的老艺人还在病中,不好多问,当我隔月再去时,此人已逝去了。实为惋惜。记得堰头村的舞蹈“竹马”在**期间就失传了。因破四旧,在农村再也见不到舞蹈“竹马”活动了。逐渐被人所遗忘,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堰头以前还玩过舞蹈“竹马”。但它的表演情形,经回忆,我还略知一些。表演阵式有:《龙抬头》,《二龙戏珠》,《蛇蜕皮》,《拜四方》,《穿剪股》,《八卦》,《梅花凤》,《十字花》,《风绞雪》,《编辩子》,《乱台》,《高吊》等等。(另有阵式图,略)每阵式之间,五马童可在演唱之后各显武功。但所表现的舞姿确是握手和挥手两个最基本动作。也正是韩国爆红世界《骑马舞》的两个基本动作。
    我的论文写出已有两年多了,曾在《当代作家》发表,一首简单的,《骑马舞》,能在全世界爆红,而我们新沂的《骑马舞.》却得不到某单位的重视,更不能得到及时的挖掘,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啊!
    我认为,抢救挖掘新沂堰头的舞蹈“竹马”意义有三:(1)是对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否则,造成遗憾,难以挽回。其实,现在已无法挽回了。(2)整理后的舞蹈“竹马”,可以丰富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现在,不仅仅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而是全世界都在跳这种骑马舞。(3)可以促进地方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其实,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全民健身得到更好地展现,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社会安定,强国健民。
      从韩国爆红的《骑马舞》,到新沂的舞蹈《竹马》至今得不到挖掘,不难看出新沂有关部门、有关人的素质,对此,我对我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我无话可说,只能苦涩的叹息一声:“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4-12-5 09:40 , Processed in 0.048086 second(s), 14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