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章 天 生 好 奇 心 第1节 音乐启迪 记得,在我五岁那年,我的老家斜对门,有个中药铺。叫什么堂,店主姓杨,是个老中医。高高的个头,特别削瘦。高鼻梁,大眼睛。瓜子脸,大喉结。为人和善。他有很多特殊嗜好。第一,干净。他每天穿衣戴帽非常有讲究,长袍马褂西瓜帽,板板正正,连一点皱纹都没有,更谈不上有一点点灰星土珠。第二,生活非常节简,从不浪费一点点饭菜。他们家在吃饭的时候,要求每个人必须把碗里的稀饭喝干净。首先自己带头。稀饭喝完之后,就用舌头去添,直到添得干干净净为止。他说这样既节约粮食又好洗刷碗筷。一生如此。他经常告戒家人,勤俭节约是家庭过日子的本分,绝不能浪费粮食。我小的时候在家经常学他添碗。但多少有点叽笑成份在里面。第三和善,病人家人请他看病,随请随到,百请不烦。那时候,我和他家的孩子相处很好,因为他们都比我大,辈份也比我高,所以,处处相让于我。第四,是我最难忘的,他喜欢唱歌,更喜欢教小孩唱。一有空就去找他,闹着叫他教,跟他学。他的嗓子特别粗,也特别宏亮。一首《二郎山》的歌曲使我终身难忘。由于他的声音很粗,再加上他在唱歌的时候不断用手击打自己的咽喉部位,很象现在的男高音歌唱家帕褅罗那,好听极了。“二呀么二郎山呀,高呀么高万丈,枯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羊肠小道难行走,康臧交通被它挡------"。这对我以后喜欢音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我老家的斜对面,也就是鱼市巷的临墙,是一家很老的酱园店。门市卖酱菜的郑先生,名叫郑四尹,年龄比我父亲大,我称呼他郑大(伯伯),他弹得一手特好的中山琴。他在门市站店的时候,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弹。站在我家的院子里,就能听的清清楚楚,听起来非常上瘾,天天想听他弹琴。有时还闹着要他弹给我听。右手捏着小小的竹枝,左右拨动琴弦,左手五指不停地按动音乐字符,发出清脆的琴声,直叫你心里痒痒。我也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山琴。在那个时候,那个年龄,你想有一个中山琴,简直是痴心妄想,白日做梦,比登天还难。作为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大人是不可能给你买的。不过,此事一直挂在心里,处心积虑地预谋着这件事情。 一九五七年的夏天,我突发奇想,要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山琴。但是,没有钱怎么办?必须先有钱。钱是关键。上哪儿找钱?于是乎,我就用平时看过的两本小人书,逢集在街上摆地摊。一分钱一看,每次逢集,都能挣到五六分钱。我用“鸡下蛋,蛋生鸡”的办法,把赚来的钱再买小人书,直到有了八本小人书。不到两三个月的时间,我就凑够了五块钱。预谋已实现了一半。下一步就是等待时机,到处打听,到什么地方才能买到中山琴。 在这之前,我就经常听人讲,火车很长很长,能在地上爬,而且爬的特别快。心想,要是站起来不是跑的更快吗?很想亲自去看看火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但是,站在我家的院子里只能听到遥远的火车鸣叫声,却无法亲眼看到火车的真面目。由于那时没有工业,不可能有机械的噪音,虽然离草桥有二十多里路,可火车的鸣叫声却能听的清清楚楚。事情真巧,我家邻居,刘广德大哥要去连云港办事,我急着求他带我一起去。征得父母的同意,同去连云港。但先决条件是不准乱跑。 第二天,我们二人顺着沂河大岸步行二十多里路,走到了草桥火车站。那时候 没有代步工具,只能步行。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只能是独轮土车。那时候连平板车都没有。更谈不上机械车辆了。直到七十年代初才听别人讲,堰头街最早有一个人买了一辆自行车,那时候叫洋馿子。平时自己都舍不得骑,从来不外借给别人。自己不骑的时候,就用绳子把自行车系在二梁上,或者把自行车的车把卸下来,总之,外人别想借他的自行车骑。有人还编了顺口溜:“远看象条龙,近看是个熊,别人不让路,见爹就摇铃。”这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社会之落后,老百姓太穷。同时也说明了小人乍富,挺腰凹肚。如果在现在,就不值一提了。我和广德哥进了车站,买了车票,上了车。由于是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稀奇、新鲜。尤其是火车前进时的有节凑的咣当咣当声,舒服极了。火车飞快的向前进,树木、山丘不断地向后倒退。在中午的十一点多,到了连云港的新浦市。下车后,我提出,为了不耽误时间,各办各的事,下午提前半小时到车站一块买票回家。结果,他真的同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