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泊船瓜洲 每天晚上,看孙子做作业,他经常让我给讲解当天学的古诗。我不是教师,只好瞎讲。其中有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细读了几遍,还确实读出和以往不一样的味道来。现将我之所悟,打成文字,与家长们交流。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的前两句看似平淡,它却是在极力营造着“思念”的氛围。诗中提到了3个地名,1.京口,就是今天的镇江。2.瓜洲,属今天的扬州邗江,应该在运河入长江口处3.钟山,即江宁、南京,王安石当时的家乡。前两句很直白的说从京口到我停船的瓜洲中间只隔一条长江,,从瓜洲到我的家乡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小山。就是在告诉读者:我已经到家跟前了。一个人远在千里之外,时间久了一定思念家乡,但不一定每晚都会思念,但如果一个人几年未回家,当他路过家门而不能入的夜晚,停船江边,这时的他是一定又一定会思念家人的。其实钟山离瓜洲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而诗人却说是一水间,不远。他真不愧为大家,他要营造的不正是过家门而不能入时的思念氛围吗? “爱上诗词”注释:这首诗是王安石被贬后,第一次复出去上任,离开钟山的家,到瓜洲的当晚所写。我以为这样解释不合理。如果是这样,他第一句何必绕个弯写京口呢,岂不是多余?我相信另一种解释:是王安石奉朝廷之命到京口公差,办完事后回京都开封复命,途经瓜洲(准备第二天顺运河北上)当晚所写。 为什么说王安石已几年(至少两年)没回家了呢,那是从以下一句的‘又’字中读出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意思是说春风你又一次来到了我的家乡,我却没回去一次。‘又绿’用绝了,据说绿字王安石改了多次,开始用‘到’‘过’‘来’等等,最后才用绿字。曾有人想挑战权威,说绿字可改为‘艳’字,理由是比如桃树是先开花而后绿叶。错!那只是一点。岂不知绿色才是大自然的底色。那‘遥看青青近却无’说的也是早春之色。又说江南岸绿了,江北岸就不绿了吗,江南岸应改为‘江两岸’。如果单单这一句,当然江两岸合理,但诗人要表达的是什么?江南岸的钟山是诗人的家乡啊!他想说的是,春风又一次来到了我的家乡。 如用江两岸,再把下一句连起来读,哪里还有那样的意境呢? 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是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的思乡文化。因为明月代表着夜晚,白天人们忙忙碌碌,常常没时间想家。只身他乡,而每当夜深人静之时,自然而然地会思念起家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等。皆为经典。‘照我还’,有的读物上的解释是:照着我回家的路,我以为欠妥。他为什么只想着晚上回家呢?而白天更好啊!诗人想要照的并非回家的路,而是要照见他回家后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场景。 读罢全诗,我的脑海里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晚,一轮明月当空,诗人站在瓜洲的江边,面向南岸,望着滚滚江水,那逝去的方向,正是我白天刚过来的一水之隔的京口。移目向上,对岸的不远处就是我美丽的家乡钟山,到家门口了可是我却不能回家。看着月光下孤单的身影,想到明天还要继续北上,渐行渐远,心中产生了对家人无限的思念之情。春风啊,你又一次来到了我的家乡,而我却几年没回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见我和家人团聚时的场景呢?…… 宰相大人,我这样理解,可符合您的原意? 2020年1月6日宋以生闲扯于新沂百历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