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是书法之本,练字之基,*字需从楷起,包括现在学校孩子的书法考级也是楷书必备!楷书讲究笔画清晰明朗,具有通俗易识,端重庄严的特点,故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以示庄穆。 当代人的汉字皆由楷书衍变而来,楷书可以直接体现出一个人的书写功底和水平,但当今书林有很多,上手便练行、草书,他们认为行、草书大气磅礴,行云流水,写出来颇有大师的风范,外行赞美后还以为是几十年的老手,殊不知其书法基础薄弱,甚至不曾练过楷书。当然从书法史的视角,楷书是最后形成的,很多古代书法家也都未曾写过楷书。如一味向前追溯,认为时代越早越好 ,那么甲骨文之前应该还有吧。这是个误区,不再赘述。 古有行草书大家,其楷书造诣相当地深厚,晋有二王,唐有薛褚欧虞、颜鲁公、李北海、张旭,宋有苏黄米蔡,元有赵松雪、鲜于枢,明有董香光、文衡山,清有翁刘梁王等等。以唐代狂草书家张旭为典型例证,其楷书史载“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据朱关田先生考证,张旭的正楷比草书鸣世更早,颜真卿、徐浩、李阳冰诸人大都受业于是时。对于张旭的楷书,以及楷书对其草书的作用问题,因为史料缺少,学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以为,楷书对于促成书法家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是楷书的基础性作用。所谓“学书之法,先工楷法”,楷书因其笔法的规范性是书法家的基础。宋蔡襄《论书》云:“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苏轼《跋陈隐居书》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宋黄希先《论学书》也认为:“学书先务真楷,端正匀停而后破体,破体而后草书。”在尚意的宋代,行草书盛及书坛,对于楷书的重视可见一斑。 二是楷书的补充性作用。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点画”与“使转”作为书法艺术较为核心的用笔概念,在楷书与草书中恰好呈现出相反的状态。草书的结体以使转为主,字之体势一笔而成,所以草书点画线条的运动多呈圆弧形,这是行笔速度快而流畅所必然产生的用笔法。行草书因速度快,容易形成惯性动作,久而久之则容易演化了一种*气。楷书因行笔速度较缓,以点画为主,动作复杂,需要严谨的节奏控制,恰好弥补了行草过度使转的不足。清蒋衡《拙存堂题跋》云:“昔人善草者必先工楷法,楷工则规矩备,善草则使转灵。楷工而不能草,由于天资鲁钝也;若不能楷而徒*草,则点画狼藉,必流于怪僻矣。”一语切中当代书坛要害。 三是楷书的提升性作用。楷书有四大特性:楷书之法、楷书之格、楷书之缓、楷书之静,对于提升行草书的品格与基调有着重要作用。清梁巘《学书论》说:“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具骨气,否则一派圆熟,使写成软字矣。” 楷书费时费工,寓动于静,孙过庭《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可见楷书对于草书的滋养功效,缺少楷书滋养的草书,极易造成沉着过甚而失之呆滞,痛快有余而流于荒率。其根本的观点实质是楷书与行书与草书的互通作用。 楷书可以培养一个人沉着、精到、细腻、完满的点画功夫。书写楷书时要求每一点画能完满到位,一丝不苟,使其点画有一种圆浑饱满的立体感。我们仔细观赏古人的楷书,几乎没有一画是一样粗细的线条,其中有轻重、有徐疾、有虚实、有浓淡枯湿的变化,亦几乎没有一画是笔直笔平的,它总是不直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仰或覆,或向或背,充满着一种人生的姿态,而这一切微妙的变化都能在楷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楷法的妙处,诸位书侠是否对楷书有了新的认识? 欢迎添加微信号加我为好友:dengsanli1234567 或请致电:15715222188 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