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首届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算起,这个简称为“APEC”的经合组织已走过1/4个世纪的风雨。其每一次会议,都是对东道主软硬实力的一次大考。相隔13年,中国再次成为APEC会议“主场”,北京接过了考卷。 面对这张考卷的,不止是“有关部门”。会议召开期间,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一些地铁站临时封闭、一些路段会有交通管制,给市民出行带来一定的不便……连天津、河北、山东等周边省市也受到影响,与首都一道实施最高级别应急减排措施,可谓“同呼吸、共命运”。 在北京这样一座特大城市举办大规模国际盛会,必定无法避免对一些市民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事实上,为保障大型国际会议或赛事的举办,在一定时段或是区域内采取特殊管理措施,也是国际通行做法。仅以历次APEC会议为例,调休放假、交通管制等几乎是“必选项目”。泰国曼谷在举办APEC会议期间,除了部分**机关和公司放假外,甚至规定百货公司不得进行促销活动,以免市民开车前往采购造成拥堵。 任何一次重大国际活动的成功举办,既需要**、城市管理者的科学统筹、合理调度,也离不开公众的包容与支持。当然,这需要决策制定者、城市管理者在采取特殊措施与保障公民权益之间寻求平衡。其中至为关键的,就是用诚意去赢得公众的真心理解与支持。 如何用尽可能小的社会成本收获尽可能好的办会效果,是对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作为首都,从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应该说,北京在一次次组织举办重大活动中累积了丰富经验,城市运营、管理、应急实力与日俱增。此次APEC会议前,北京市**及时发布致市民公开信、群发短信感谢市民所作贡献,连市民都直叹“太客气”;与此同时,调整公交地铁的运行时间和线路,提高运力,都是为了尽可能缓解限行带来的不便。类似人性化、便利化的细节,就是寻求理解、增进互信的一次次努力。 而APEC会议成功主办的“军功章”,也必然有周边省市居民的一半。当京津冀鲁的网友们,纷纷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澄澈的天空、金黄的银杏、整洁的街景,有人这样感慨:“APEC蓝,好想你多陪我几天。”以APEC会议举办为契机,增强携手共进的环保意识,我们就会离清洁空气、朗朗晴空更近一步。 APEC可说是一条意蕴颇深的时间轴。2001年上海APEC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的GDP总量在全球还只居第六位;如今,当北京牵手APEC,中国已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交椅。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广度、深度必将日益拓展,这既是展示国家能力的机遇,也是一个大国应当扛起的责任。从这个意义出发,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每一次置身重大国际活动的场域,都是涵养公民精神的一次历练,也是世界公民意识的一次升华,应当敞开心扉、严谨对待。 诗哲说过:人们对一切都会厌倦,除了对理解。在APEC会议的圆桌前,各成员经济体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彼此信任与合作的前提;而会场之外,**、社会、公众互动中投射出的理解精神,更留下了生动的回响。当我们在理解中跨越“APEC时间”,北京奉献给全世界的,必将是独特的“APEC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