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童年的记忆 第6节 远古堰头 骆马湖一望无边,到处都是芦苇,可这儿的芦苇和其它地方的芦苇不一样。骆马湖的芦苇叶子上,个个中间都有一道折痕,生来就有的,其它地方的芦苇叶子都没有折痕。为什么呢?原来,这里也有一段故事。据传说,朱洪武和他的妻子马氏,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马娘娘,逃难躲进骆马湖里,不敢出来,怕被官兵逮着。吃喝拉尿都在湖里。马娘娘拉屎时,没有草纸开屁股,就把芦叶摘下来,对折之后擦屁股,时间长了,这儿的芦叶中间个个都有一道横折痕,不信,你亲自去骆马湖看看,这儿的芦叶和别的地方的芦叶就是不一样。传说归传说,神话归神话,堰头还有故事是真实的。那就是堰头。为什么叫堰头?堰头位于沂河水流入骆马湖的入口处,西岸形成一个高滩,年长日久,打鱼人居住于此。沂河水源于沂蒙山,经骆马湖,宿迁,灌云,流入东海。堰头的东边,现在仍是沂河的河床,由于年年洪水流动,河底远远高于堰头村庄。沂河床床底的沙层有两层,上层的沙层有近三十米,三十米以下,有两三米土层,两三米土层以下,还有很深很深地沙层,至今还没发现河底的沙层到底有多深。堰头的西边,五家村,也就是七十年代我的老家。地下两米土层以下就是沙层,也有二三十米深。七十年代以前,这儿的老百姓吃水都是挖的土井,土坑。我是堰头第一个打的基井。就是用拖拉机废掉的钢套,焊接起来,加上压水把柄,下面接上塑料水管或铁管,即可。然后,用钢钎往地下捅,三四个人架着,齐心用力,直捅到沙层为止。没想到,土层才两米多。拔出钢钎,插进井头和水管,加压井把,地下水立即冒了出来。地下面的沙层深不见底。而且都是大沙,好沙,建筑用的高质量的清沙。在骆马湖内,沙层也都在三十米左右。而且这些沙都是大沙。这说明,千年万年以前,这儿的洪水流速特别快,否则,不可能有大沙沉积。同时,也说明,堰头的存在,历史悠久,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至今。 在这里,有一件事我不得不提一下。在蔡庄村东的中心河里,一直到骆马湖,沙船取沙,已有二十多年了,每天有近万吨的河沙被取走,如要详细的计算,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你能想象的到,这地下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吗?中心河的沙塘离蔡庄的防洪大岸只有二三百米,而且,沙塘的塌陷离防洪堤岸越来越近,何况,从高场村到苗圩村这段防洪大岸属于危险地段。自1957年骆马湖决堤之后,每年的汛期政府都要倾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日夜驻守,防止决堤。记得,在1991年,沂河洪水暴发,窑湾、王楼、草桥都派民工上万人看守,下死命令,立军令状,确保大堤人在堤在。一但洪水爆发,后果可想而知。从堰头的沂河到骆马湖,从骆马湖到窑湾的大运河,这是一个“U”字形,这水下的黄沙被扒走了几十年,你不会考虑到湖西几十万人的居住是悬在水面上的。窑湾的运河里面,多年的非法开采黄沙,也被中央电视台报道过。但现在,水下的黄沙仍以每天近万吨的数量向外流动。假如有一天,在这个地方发生了地震,有多少人会葬身水底,骆马湖会增加多少倍,谁都没去考虑过。可新沂、郯城两地是地震断裂带,三百多年前已震过一次。这是有证可查的。据权威人士讲,此地除非不震,一但震了,就是八级以上。或许,千年以后,这个地方变成了旅游胜地,还会给地方老百姓带来福祉,我是杞人忧天啦。 (百度百科,相关资料,郯庐断裂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