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网络征文 新沂婚礼变奏曲 “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酒店讲排场,新世纪婚礼个性张扬。”。改革开放40年来,新沂婚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换代,从内容、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概括起来是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富裕,越来越文明。 上世纪70年代,乡亲们“吃粮靠返销,生产靠救济”,日子过得都不富裕。当时提倡结革命化婚礼,人们结婚普遍没有彩礼,没有婚礼,甚至没有像样的婚房。但结婚毕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许多人还是千方百计从百货副食品站买了点肉、糖,简简单单招待了亲友。邻居们也不要招呼,知道结婚后接踵而至,贺礼多为带双喜字的暖瓶、成双成对的枕套、印着喜字的脸盆等实用的生活用品,表示祝福庆贺。至今,周围很多人都回忆说,当时衣服没有款式,没有仪式,甚至什么都没有想,因为周围都遵从着一切从简的原则。 1978年改革开放后,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婚礼的标准、热闹程度自然也水涨船高。有家才有爱,结婚的房屋从开始的草房、砖瓦房到平房,有的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楼房。结婚时的家具也从最初的手工打制的“五斗橱”“高低柜”到全套家具,陪嫁的嫁妆由生活用品、“三转一响”,升级到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大宗生活电器。在农村有些地方,富裕的农户购置了联合收割机、货车等生产工具作为嫁妆,让新人一开始就有个良好的创业生产生活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汽车还并不多见,婚礼相对今天来讲还是相当朴素的。一般是新郎带着轿子、推着平车或者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去迎娶新娘,但喜庆的劲头丝毫不亚于如今的豪华轿车。新娘到了公婆家,喜棚已经搭好了,院子里摆放着酒席。婚礼的程序很简单,以喜宴为主,新郎、新娘和亲戚朋友坐在一起吃饭聊天,一直到喜宴结束,小两口双双走进了洞房。 到了九十年代,除了父母之命、媒人介绍外,结婚自由恋爱、志同道合的比例逐渐上升。有的青年还主动到广播电视台、报社、团委、妇联等单位举办的交友联谊活动中,结识了自己的心仪的姑娘。婚庆业这个新行当也开始在新沂社会上出现,并被人们逐渐接受。这时,接亲也用上了小汽车,婚宴也由自家操办发展到到酒店招待、举办婚礼,省心又省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漂亮的婚纱、专业的婚庆服务、高档的婚宴酒店成为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结婚已经不仅要准备“三件”,房子、车子、全屋定制家具电器也成为必备品,摄影摄像师、专业的司仪等都成了婚礼的标配。值得一提的是,新郎新娘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一见钟情,互相确定恋爱关系后才告知双方父母。个性化婚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主题婚礼这个新名词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海外旅行结婚、集体婚礼、草地婚礼、教堂婚礼等项目大行其道,个性、文明、健康、时尚已经成为当代新沂婚礼的主旋律。 从贫穷到富有,从繁杂到简单,从父母包办到自由婚恋,改革开放40年来,新沂婚礼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传统的仪式正在消失,一种新的结婚*俗正在形成。它像一朵美丽动人的鲜花,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见证了新沂不断向前发展,奏响了一曲富强文明和谐的时代强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