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有关脏与腑的配属问题,主要是运用五行学说、经络、脏腑系统等理论,把脏腑对应进行配属,主要有五脏配五腑、五脏配六腑、六脏配六腑等几种学说。现将有关学说分别表述如下。 五脏配五腑说 《灵枢·本输》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上述《灵枢·本输》篇对五脏配属五腑的问题表述的很明确。这一种学说属于脏腑相合说,五脏分别一一对应配属的五腑,一脏一腑,表里相合,内外相应。即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可如果按照这种工整的一脏一腑的模式进行配属,势必多出一腑,《灵枢·本输》篇将这多出的一腑“三焦”命名为“孤之府”,并且进一步通过经脉关系将三焦与膀胱联系起来,如张介宾云“三焦下腧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也”,因而“属膀胱”。 五脏配六腑说 关于五脏配六腑说《内经》中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其一,《灵枢·本脏》云:“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灵枢·本脏》篇所云脏腑配属关系与《灵枢·本输》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均一致,所不同的就是“肾合三焦膀胱”。在上述“五脏配五腑说”中提到,三焦为孤之府,属膀胱。而本篇医家则认为三焦与膀胱在主气、主水的功能上有相通之处,“气本相依,体同一类”,并均受肾的制约,于是将“三焦膀胱”合称,便出现了“肾合三焦膀胱”的观点。后世医家对此观点也多有发挥,如明代马莳云:“肾合三焦者,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也。”张介宾云:“然三焦为中渎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肾以水脏而领水府,理之当然,故肾得兼将两脏。将,领也。两脏,腑亦可以言脏也。《本脏》篇曰:肾合三焦膀胱,其义即此。”日本医家丹波元简云:“《本输》篇曰: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盖三焦膀胱,但是指下焦膀胱,膀胱为太阳经,主周身之表,肾与膀胱合,所以应腠理也。”清代章楠云:“盖上明腑生于脏,故同脏气之应,而肾之腑本是膀胱,乃又合三焦者,以明一脏两腑,相合而生化气血,出陈入新也。” 可见,此种认识与五脏配五腑说虽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但是之间关系密切,可以说“肾合三焦膀胱”的观点是参考了“肾合膀胱”中三焦“属膀胱”之说。这种脏腑配属理论,配合工整,又宜用五行阐述,且较符合经脉络属关系,故一直被后世所重视。 其二,《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肾者……通于冬气。肝者……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藏象论》将这十一脏腑的功能与四时阴阳结合起来论述,其中心通夏、肺通秋、肝通春、肾通冬,而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同属一家通于土气,胆则因主决断、主升发而与各脏腑关系密切。这种五脏六腑配合的方法,是把心、肝、肺、肾单列,而把脾与传化之五腑归为一类,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脏腑群,即称为“仓廪之本”,归属“至阴之类”,用胆维系着各脏腑的功能。这种学说在《内经》其他篇亦有体现,如《灵枢·本输》曾有“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的论述,并非将大肠归肺,小肠归心,而是划为脾胃系统。《伤寒论》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里的“胃家”显然包含有肠,举凡承气汤类、抵挡汤类也均是胃肠并治。实则,现今临床“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也是这一观点的运用。但这种学说并没有将一个脏一个腑地进行配属,也未考虑脏腑经络的络属关系,与传统的脏腑阴阳五行系统理论有些差异,可谓是脏腑配属的各家学说之一。 六脏配六腑说 《内经》有关脏腑学说的篇章中,有关于十二脏腑的记载,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六脏配属六腑。十二脏腑说主要就用于十二经脉说。十二经脉表里相应,有各自络属脏腑,由此形成了六脏配属六腑说,正如《灵枢·海论》云:“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六脏配属六腑除了大家熟知的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脾-胃、肾-膀胱外,《灵枢·经脉》又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灵枢·经别》亦云:“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因此还包括心包络与三焦。六脏配属六腑说满足了经脉表里相配、脏腑阴阳五行相合的关系,并增加了“心包合三焦”,也解决了三焦为“孤之府”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素问·灵兰秘典论》论十二脏腑,有膻中而无心包络,《灵枢·经脉》论经脉,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后世医家经考证认为,“按十二脏内有膻中而无包络,十二经内有包络而无膻中,乃知膻中即包络也。”(李中梓《内经知要》)。另外,《难经·三十九难》又云:“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将肾分为两脏,左为肾脏,右为命门,所以明代医家马莳将其发挥为“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的观点,亦为一说。 综上所述,六脏配属六腑说是作为十二经脉表里相合所衍生出来的一派观点,在经络学说中逐步被接受并固定下来。笔者认为,从马王堆出土的文献及《内经》有关记载来看,经脉数目有十一经脉过渡到十二经脉的一个历程,十一经脉两两配属,势必会多出来一条经脉这如何解决?于是促成十二经脉的形成,由此出现心包经脉与三焦经脉的配属,由此产生了六脏配属六腑说。
鹏程QQ2210721613红颜 884636126晋商 1792311386了解更多点击链接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