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从宁波地铁工地下班回来路过一个小村庄时,可以看到很多家庭在门前搭起一个小锅,用一些废旧的木模板烧水做饭。这些应该是外地打工的家庭,也可能是贫困的象征。看着这,童年时代一幕幕往事,像胶片一样在眼前浮现:故乡的屋顶上,缕缕炊烟袅袅升起,似断非断,似连非连,一直飘向空中,渐渐地消散在烟雾笼罩的夜色苍茫中。每当这个时候,我便知道是乡亲们劳作回家的时候。乡亲们吆喝着,扛着锄头,挑着满箩筐的稻谷、蔬菜,或许一头还挑一个幼儿,匆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的家乡村子不大,大约有百十户人家。家家户户用的是土灶,一根长长的烟囱伸出屋顶,生火做饭时,那缕缕炊烟便顺着烟囱飘向空中,飘向远方。 清晨,东方刚刚出现瑰丽的朝霞,村子里的屋顶上便飘起缕缕炊烟,空气中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随即,炊烟越来越多,那是乡亲们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吃过早饭,父亲一定是牵着那头老黄牛,背上扛着铁犁,戴着斗笠,走在乡间的路上,去田间劳作。母亲把家里老少照顾妥当,家务收拾完毕,照例要到田里去帮衬父亲。 故乡是平原,房屋大多是瓦房,也有的是草房。房屋前后大多是树木葱茏,灰白色的炊烟和着那树林,相映成趣,袅袅升起的炊烟,随着微风的吹拂,忽而升腾,忽而旋转,忽而飘飞,它们是故乡每一天必然出现的美景。 黄昏渐渐来临,带着夕阳的余晖,一抹殷红色的夕阳照在房屋的西山墙上。湛蓝湛蓝的天空浮动着大块大块的白色云朵,几只鸟儿盘旋着,寻找自己的家。池鱼归渊,炊烟唤子。回家的小路上。父亲依然是牵着那头老黄牛,背上扛着铁犁,戴着斗笠,走在回家的路上。 这个时候,抬眼望去,那错落的屋顶上,又能看到一缕缕的炊烟升起。黄昏的炊烟升起的那一刻,定是家乡勤劳的妇女们在准备晚餐,每家每户的灶台前,她们都在忙碌着,熊熊的火焰烤着灶台,一缕缕炊烟从烟囱里飘出来,散向远方。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想着邓丽君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歌,我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炊烟,一个曾经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但它却渐渐地从我们的记忆中消逝。18岁参军离开故乡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熟悉的炊烟了。虽然多次回过家乡,可能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燃气灶、电饭煲。这些年随着施工队伍吃食堂,脑海中时常幻想着有一缕炊烟也能从食堂的房顶上升起,飘向天空的远处,飘向远方的故乡。 炊烟是家的象征,是家乡的象征,更是一种对家乡生生不息的想念。“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作彩霞,飞到我梦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