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集”又名“夜猫子集”,是旧时对窑湾逢集的俗称。 千年水乡窑湾坐落在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自从隋炀帝的龙舟被纤夫的号子声牵引南行,这里就是水运码头了。于是,窑湾成了“黄金水道金三角”;于是,天南海北的商贾游客借着运水的粼粼碧波纷沓至来;于是,这里成了“苏北的小上海”。靠水吃水,生活在这里的乡民们自然明白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这里经常绘画出如此美景:水面上泊着渔船,渔船上坐着渔家女,糯软香甜的渔歌与水鸟齐飞,飘荡在成片的芦苇间;远处夕阳已下,金黄的余晖洒在湖面上,——如痴如醉的梦境。 无论是异客还是土著,这里几乎没有闲暇的时光。匆匆的背影,穿梭在悠长的小巷,穿梭在风帆如帜的古码头。就像运水一样,劳碌没有停歇;甚至,连生活用品的补给,也只能选择在日出之前了;于是,便有了窑湾的“鬼集”。 每每三四更时分,码头前的街道上就热闹起来了。路两侧摆满了各式油灯,推车的小贩挑担的菜农钯锅钯盆磨刀磨剪子的,一长溜的地摊,油条锅里滋滋作响,新出笼的肉包子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店铺里灯火辉煌,伙计干练地撸起胳膊,脖颈上挂着雪白的毛巾,卖力地吆喝着。河面上,船头挑着大红灯笼,围坐着几个当地的富家乡绅,几碟清爽的渔家小菜,几壶馥郁的绿豆烧,琵琶铮铮,歌女舞袖,夜色阑珊,灯光桨影。 听老辈人讲过赶窑湾“鬼集”的故事:某村某老汉,某月某日半夜三更,推着一土车的粮食赶“鬼集”,行至今天“四眼桥”附近,已经依稀能听见集市上人声喧哗,却怎么也走不到,直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天亮时才发现,一直在围着个大土坟转悠呢。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难免演绎出几多有关“鬼集”的神秘故事。鬼火荧荧,夜风萧萧,运河码头的一隅,沉沉夜光里人马喧嚣,现在想来,着实让人有些悚然。 时过境迁,今天很难再看到“鬼集”了。窑湾人一如既往地勤劳善良,但随着生活的改善,他们再无需像旧时那般“忙趁夜色赶‘鬼集’”。如今的窑湾古镇,早已旧貌换新颜,旅游商贸型中心城镇的名头已经打响,神秘的“鬼集”只是七万窑湾人酸甜而略带阵痛的回忆,它悄然融进了古镇的青砖黛瓦,成为古镇千年文化的一部分! 前几天游古镇,在“民俗史话馆”里看到了模拟的“鬼集”,偌大的几间屋子摆放着模型,在灯光的配合下,颇有几番神似,不由地感慨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