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查看: 21661|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圃老人眼中的吴冠中的作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21 20:3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编辑先生:
    在《国画家》(总第18期),我拜读了吴冠中先生的国画新作7幅和卷首吴先生的论文——《说逸品》,深有感触。想说点看法,但是我和吴先生素昧平生,我是退休的一般工人,人微言轻,恐怕冒昧不恭,但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好在编辑先生在“前言”中说:“……吴老师说,先让读者看看画吧,我倒想听听读者的反映,然后再写一篇文章……”由此看来吴先生是个胸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编辑先生又说:“……如果你们读者有什么体会和想法欢迎写信给我们……”。所有我才决心写这封信给您。
    我认为吴先生是驰名中外,是我国美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一言可以为天下法的。他此次发表的7幅新作(不包括他的其他的画,后仿此。)对我国美术界,特别是国画界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仔细阅读了他的文和画,总觉得有许多值得探讨(或者完全不敢苟同)的地方。所以决心写信给您,请你转至吴先生,向他请教;或者能以“读者来信”的方式,公开发表,征求广大读者和同行们的意见,那就更好了。
    画是造型艺术,是通过造型这一手段,创造出“美”;借“美”的潜移默化,达到教育人生的目的。所以不论属于什么画种;什么风格,传统的、创新的、抽象的、具象的……唯一的大前提是美,至于各人具体的风貌,那是小前提,是受大前提制约的。任何画种,都不能不美,不美就不能算画,国画也不例外。
    至于对“美”,千百年来,谁也没有给它下过准确的、千古不易的定义。仍然只能根据欣赏者、制作者的艺术修养来心领神会,如人饮水冷热自知,既不能用度、量、衡来得出它的长、短、轻、重;也不能用语言把它形容得具体、详尽。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被冒险家、猎奇家、投机取巧者,钻了“美”的空子。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意图,找出种种理由,替自己主观上或者盲目认为的所谓的美去辩护,去欺骗他人,哗众取宠,把美曲解,特别是把中国画践踏得不成样子 !从吴先生的威望来看,当然不会是这样浅薄的。他这7幅画,虽然我看起来不美,但在吴先生,必然有深奥的理由来解释,因此,我提出质疑,请教。
    封面上那副《江山》,我真看不出哪里是山,哪里是江。看不懂,问题倒不大,能给人以抽象的美也好。现在世界画坛上,有许多名家的画,初看是不懂得,但是由于它构图、线条、色彩……的美,吸引着你,让你非仔细看下去不可,结果仍然是可以看得懂的。但是吴先生的《江山》,在我的眼里,只是许许多多黑的、红的、绿的、黄的……不成章法的斑点。只能使我想到在剧场散场后,尚未打扫的垃圾,满地的瓜子壳、水果皮、冰棒的包装纸、食物的塑料袋……满眼狼藉,遍地垃圾。
    再看吴先生《吴家庄》和《沉沦》。这两幅画,倒能从估计中看懂一点,还不知估计的对不对。《吴家庄》似乎是一个农村里的一个小村庄,假设真是村庄的话,那么这个村庄,实在不像话了。这样的拥挤,那里还能有居民立足之地呢?我看到的只是一片乱砖碎瓦;又像大水淹没了这个村庄之后,居民逃走了,或者全部被淹死了,没有一点生机,死气沉沉,使人透不过气来,感到窒息难受。
    《沉沦》呢?它也和《吴家庄》一样地使人窒息,不过又加上一个恐怖。那无边无际的黑色,好像是水。水里“沉沦”了些什么呢?像是腐烂了的蝌蚪;又像是半死不活的蛆,正在蒸发着刺鼻的臭气。不禁使我联想到柏杨笔下的那个“酱缸”。
    再有一张画叫做《色色空空》。这更是一张造孽的画,现在有些“画家”是非常苦恼,而又使人同情和怜悯的。 他们想一心一意地想出人头地,东一头西一头的瞎闯,想闯出一种能够吓人一跳的主题和技法来。但对眼前一片明媚的春光,却熟视无睹,不屑于去画它;浩如烟海的“社会相”又不敢去正视它,不敢去画它;实际他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画它。从此搁笔吧,又怕失去了“画家”这顶桂冠,于是只有向玄学靠拢了。玄学这个“防空洞”最安全,最容易进入。因为老子、庄子、释迦牟尼……都死了几千年了,你对他们的解释正确与否,他们是无法和你打笔墨官司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懂得玄学的人并不太多,而且绘画评论家、画家因为钻研他们的专业的缘故,无暇兼顾玄学,也很少能用玄学的观点去评论“玄学”的画。于是“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出笼了,“田子方”也站出来来……假如有人对这样的画提出责难,他们就说:“你不懂玄学,你的脑子里没有哲学细胞,所以不懂我的画。”于是得胜回朝,桂冠戴得稳稳当当了。我想吴先生当然不会是这样的一流人,他必然有更高深的见解。《色色空空》除了在《心经》上,能找出最古老的根据外,我才疏学浅,实在想不出另外出于何典。《心经》上是这样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用佛家的话来说,这叫做“五蕴”,也就是“四大皆空”。
     编辑先生:我对吴先生的 《色色空空》,实在不敢领教。假如他真另有解释的话,又当别论;假如他没有其他解释,那就只好就画论画了。这张画,色在哪里?空在哪里?色、空结合以后,它对人生的启迪又在哪里?我看到的,只是像油画用过的擦笔布;像油漆师傅穿的“工作服”,或者可以说什么都不是。我的学生有个女儿,大约七岁,看到这期《国画家》的封面,她问:“爷爷,这是什么?”我说:“是画”。她又翻到《色色空空》,她又问:“这是什么?”我又回答她“是画”。她拍拍手跳起来说:“哎呦呦,爷爷,你给我纸,我能画得比这还好。”我说:“别瞎说,这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老爷爷的画。”
她说:“奥!明白了。我看电视,电视机坏了,许多阿姨在跳舞,就是这个样子的。”
     编辑先生你说,这不正如吴先生所说的像:“进入厅堂,往往如进入化装舞会……看得眼花缭乱……”一个样子吗?
     玄学的事物,不见得不能画。自然科学在不断地发展,昨天认为是玄学的事物,今天成了具体的真实的事物的,比比皆是。比如月亮,古人认为那里有嫦娥、有吴刚、有……其实都是玄虚的,但是被人们相信了。诗人吟咏它,画家描绘它……原因在哪?因为这样的想象是“美”的。现在大家都知道,月亮不过是一个天体,上面连空气都没有,但是人还在吟咏它,描绘它,留恋它的“美”。我不是“唯美主义者”,但是,却认为画一定是美的,不然不能把它称为美术。
    《太极图》是我国古代哲人“画家”画的,是他想象中的人类世界的实体。虽然,它简单朴素,但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它是多么对照鲜明,反差强烈“美”的图案画!由于它深奥的哲理和美丽的形象,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探索它的底蕴,现代在世界上形成“《易》”热,甚而至于有的国家把它当作国徽、国旗。这是美和玄学相结合而得到的成果啊。我对带有哲学思想的,具有玄学色彩的画,是非常拥护的,但是《色色空空》是什么玄学呢?一点也不懂。
     艺术是上层建筑,从事美术事业的人就担负着指导人类走向文明,走向和平的责任,所以应该是人类的带路人。既然是带路人,就应该比被带的人先走一步,走在前面,才能起到带路的作用,假设走在前面太远,甚至十万八千里,连影子都望不到,怎能起到带路的作用呢?我想,也许吴先生走在被带的人前面太远了吧?“曲高寡和”并不见得一定是好事,“与众乐乐”才是画的更高境界,才是指导人生道路的正确方向。
    吴先生的画标明是中国画,不发表在《国画家》上,不然,我是不会提出任何异议的,因为它不是中国画。既然是中国画,就不得不以中国画的光辉历史和未来的灿烂前景,和吴先生的画比较一下,设想一番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各自的画法和画风,流派之多,纷然杂陈。私心以为中国画和西方的画,分庭抗礼是毫不逊色的;至于它的前景,因为我们的民族站起来了,千千万万的后起之秀,正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外来之长,创立新法,去萎靡之气,敞振兴之门,开超越传统的先河,这个“希望工程”,我认为是完全有希望的。以吴先生的威信,应该是中国的拉菲尔、提香、列宾,和被先生所推崇的我国前辈画家倪云林、徐青藤先后媲美,而且应该有以过之的。但是,从近年来看,吴先生的画越来越离奇;越来越从“不叫人懂”上下功夫了。例如在1954年《中国画》第一期上有吴先生的一幅《野草闲花》,我把它和《色色空空》对照一下,看不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来,假如对换一下画题,我认为谁也看不出来。因为它连中国画的影子一点也没有了,说什么不行,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画呢?画叫人不懂,使人进入五里烟雾之中,对一般的画家来说,人就会品头论足,但是对于吴先生的画,大家不但只有说好,而且愧恨自己学识短浅,不能理解吴先生的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认为,从来没有使人看不懂的画。比如《离骚》,真正能理解《离骚》的人确实不太多,但是看了注解,是仍然可以懂得。辞如此,画也是一样。不知吴先生何以教我,对着两张画,作出令我心服的注解来。
    上面说过吴先生在中国画坛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一言可以兴邦(画),一言可以丧邦(画)”的,不像少数不学无术的人,信口开河,纵有影响,影响也不会太大;而先生则不然。有许多学画的青年,对先生是“孔步亦步,孔趋亦趋”的。这还得了吗?这样流传下去,中国画将是个什么样子,是不敢想象的。
    无论评论什么文章,总得和作者的言行结合起来看,才能基本上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在吴先生的论文《说逸品》里,吴先生虽然对倪云林和徐青藤的“逸品”画,有褒有贬,但是我从吴先生这篇文章总的精神来推敲,发现他是对“表现力的贫乏”、“词不达意”、“主观的高雅”、“未能真正获得观众的共鸣”、“看得人眼花缭乱”、“似曾相识”、“多牢骚”、“荒唐怪诞”……的作品,是持反对态度的。对“超脱了客体,以主观感受为主体”、“继承传统将逸品列于首位”……是拥护的,并且确认。“置逸品于诸品之上,确有深层含义。”这些观点,我不但认为是我们的共同语言,而且双手称快,愿以吴先生的话作为座右铭,指导我加深对中国画的认识。但是,毎把吴先生的作品,拿来一对照,却又使我大失所望了。前面说过的,不去重复。且看《桃符》。“麻”和“芦”,虽然连同科的植物都不是;葡萄和野藤,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使人可以产生联想。但是《桃符》我真不知道,吴先生从哪里联想出来的。这也许就是吴先生所说的“超脱了客体,以主观感受为主体”吧。“桃符”是古代过新年的时候,把桃枝刻成“符”,挂在门上,用以拔除不祥的东西。所以有“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但是这幅画里,哪里有“桃符”的一点影子呢?吴先生是怎样从“感受”中得来这样的“主体”呢?吴先生也许会说:“我的感受,你怎么会知道呢,要你知道干什么?”说实在的,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请过不少人欣赏过这幅画,是百分之百的人都说是看不懂的。现在艺术界不是有一句流行的话吗:“艺术作品是作者和观者共同完成的。”观众看不懂,他们怎和你合作呢?我再重复一句,画是一定要“美”的,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而人的眼睛最容易受欺骗。你看它美,他硬说不美;或者你说它不美,他硬说美,你没有一点办法和他争论。不像鼻子和嘴,谁也不想闻臭味,谁也不喜欢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因为倪云林和徐青藤的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空间对人们提供的是美,所以人们仰慕他,钦佩他;数百年来,至今不衰。我个人对他们的画,更是五体投地。可见我并不是地地道道的“画盲”,和吴先生对他们的画的看法,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为什么对吴先生的画我却成了“画盲”呢?
     吴先生在西洋画上是有很高的造诣的;是为了“洋为中用”,又画笔一转,才画起中国画的。我认为洋为中用,非常正确,但是仍然要美。不过吴先生的画,既不是中也不是西,更不是中西合璧的珠帘玉和;而是拿中国画来开玩笑,把中国画往死里送。这是非常危险的道路,不能走!
    古人有句话:“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晚节之难也。吴先生已年过古稀之年,假若再能在既得成绩的基础上,按艺术发展的规律,在中国画的传统的、民族化的特有的东方艺术风格上创出新的,能被大家所理解的新型的中国画来,他将对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不朽的功勋。否则,仍然是按这7幅画的步子,自以为是的走下去,完全可以预料,赢得的是——功亏一篑。等待着“路遥知马力”吧。
    再者,吴先生说:“……先听听读者的反映,然后再写一篇文章”的。我真想先睹为快。但我不知道吴先生考虑过没有。吴先生名满中外,桃李满园,私淑遍地。信仰你的画的人,一定是洋洋乎乎的一片,溢美之词,充盈于耳;反对你的画的,谁又不好意思,再者谁也不敢大放厥词,触及“逆鳞”的!那也就是说,吴先生是听不到像我这样的直谏的。
    专此即请撰安。谢谢!
           南圃老人1995,1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4-10-7 11:38:33 来自手机版的网友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丰台区

楼主纯属炒作吧,没意思

楼主纯属炒作吧,没意思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6
发表于 2014-10-6 21:52: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很欣赏南浦老人的说法,但是我也很欣赏吴冠中的画。

很欣赏南浦老人的说法,但是我也很欣赏吴冠中的画。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10-29 18:3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35
    发表于 2014-8-22 13:16: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潍坊市

    张老师是马南圃的孙女婿,对马南圃的了解比大家都很清楚,欢迎张老师为我们读者奉献上马南圃的传奇人生。

    张老师是马南圃的孙女婿,对马南圃的了解比大家都很清楚,欢迎张老师为我们读者奉献上马南圃的传奇人生。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2-9-23 20:50: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青浦区

    马老真正中国画家吴老好像是一位穿了件洋装中国画家,,,,,

    马老真正中国画家吴老好像是一位穿了件洋装中国画家,,,,,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3
    发表于 2012-9-23 09:0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日本画做第二把交椅?中国画做第三把交椅? 也谈走向未来的中国画------马南圃 读《中国书画报》(89期90期,总1

    日本画做第二把交椅?中国画做第三把交椅?
      也谈走向未来的中国画------马南圃
                   
    读《中国书画报》(89期90期,总1100——1101)连载的洪惠镇先生的《走向未来的中国画》一文,深深感到洪先生对目前国画界和关心国画前途的人士,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不但认为确有真知灼见,而且先得我心。认为在这样认识基础的前提之后,洪先生必然会提出指导中国画未来的走向问题的正确理论。但读到下部分,却有些失望了。笔者不揣固陋,提出刍荛之见和洪先生商榷,和国画界人士共同讨论。
    洪先生此文是一篇大文章,所说的是关系中国画前途盛衰的关键问题,不容忽视。洪先生在文章结束的时候,总结性地说:“……无论中国画如何演变,它有以下三个特色,最好明智地保持。”三个保持,一是精神性;二是水墨为尚;三是笔墨。对这三个保持,我们就不得不仔细研究、分析、批判。是无条件的接受,还是无条件的否定;是取其有益的部分,还是弃其有害的部分?笔者认为洪先生这三个保持,不但过于简单,不足以指导中国画的全面走向未来;而且前后矛盾,令学者莫知所从。请看——
    第一精神性。对精神性这一名词,甚为费解。是精神性?还是物质性呢?上文大意是说:20世纪上半期出现的吴、齐、黄、潘是由于他们是诗书画印的综合,才表现出中国文化精神的;到了20世纪后半期,山水画成了宣传的挂图;花鸟画成了客厅的装饰。又说:“再这样下去,山水花鸟就有消亡的危险。”为此,需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言外之意,洪先生是主张文人画的,也像吴、齐、黄、潘的四综合,才能正本清源;换句话说,就是要按照这四位大师的路子走,才是走向未来的唯一途径。这四位大师本来就是中国画家的典范,是用不着再提的;也就是说洪先生没有重新介绍的必要,至于说四综合,20世纪的后半期,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四综合的画家,也不是“普遍之短”。这也许是洪先生所说的“精神性”。从洪先生的精神性来看,是属于物质性的。他认为“中国画的材料不足以像油画那样充分表现物质性……”,只能草草逸笔,画三兰两竹,哄人,简单、浅陋、谁都能“玩”的画种。我认为不是这样。认为中国画的精神性,应该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来谈这个问题,不应该只看到中国画的工具和油画不同,“产生不了可与之相比的效果。”中华民族性是五千多年的文明积累而成的,见义勇为,勇于正义献身的品德。从我国的历史来看,中华民族从来没有侵略过别人的记载,只有自卫还击取得的伟大最后的胜利。反应在中国画上,也充分证明这一点,中国画既不歌颂穷兵黩武的野蛮行为;也不描写被人欺侮精神不振的颓丧的心情。它是通过中国画的潜移默化使人类和我们一样善良地爱好和平,这才是中华民族文人画的精神性的千秋功绩。文人画是中国画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画派,它的“兰竹”是文人画借竹的坚贞,兰的幽香以表现中华民族高尚品质精神性的手段,不过不易被外国人所理解,也像我们不易理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一样,谁都能玩的浅陋的画种。
    总之中国画只要保持中华民族的精神性,不见得一定用油彩和“增加立体型”、“固定的透视与结构”、“西洋式装框”等等,都能保持中国画的世界荣誉。中华民族是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民族,“西方画可采入者融之”使之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共性。例如佛教传入中国,不但逐渐被中国融化,而且更有新的发展。表现在中国画上也非常明显。敦煌壁画(文化)除一部分保留西域的故事情节之外,最大部分则是中国画的画风。
    我认为绘画的材料和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出它的独特效果,但它不是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如说油画的效果,中国画比不了了,那么中国画的效果,油画又能比得了吗?只能说各有千秋,可以互补长短而矣。
    再说西洋画的达达派、未来派、印象派……大都是用油画色彩来画的,中国人很难理解;同样,西洋人也很难理解中国画的各种流派,这是不足为奇的。我们不懂价值5500万美元的毕加索的《双手抱胸的妇女》,他们也不懂被认为谁都能玩的三兰两竹。
    第二个保持是水墨为尚。        
    一千年前,王维就说过:“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尚。”并不是新名词。不过,我揣测,这项保持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应该着重地加以研究。但是,什么样的画才是水墨画的定义,却一直没有得出权威性的答案。我想,所谓水墨画者不外有三个不同的概念:1,是水和墨调和而成的黑色和灰色不同色彩的画法,像黑白的照相、电影、电视的效果一样的画。2,以水墨为主,施以浅淡的色彩,而色彩不至于碍墨的叫做“水墨丹青”的画。3,现代开始流行抽象的用色和墨构成的几何图形仲画些似山非山、似水非水、似人非人、似有色似无色的那种所谓的中国画。
    洪先生主张中国画只有“墨色世界”的水墨画才能与姹紫嫣红的西洋画比美,若要追求色彩,那只能在日本之下坐“第三把交椅”。这是不是意味着西洋画是第一把交椅,日本画是第二把交椅,中国画在上一世纪就已经失掉了世界画坛上应有的地位,现在只有画水墨画才能不至于坐日本之下的第三把交椅?假如中国画保持水墨画的画种,它应该做第几把交椅呢?洪先生没有说。笔者认为这样的排位,是不符合真实情况的。在世界绘画史上,有谁给世界绘画这样排过位的?我认为,艺术这个东西,是无法用度、量、衡来衡量它的价值高低的。
    各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的艺术——绘画。它们都在互补,让自己民族的一部分汇聚到世界文明之中,世界的文化才如此地丰富多彩,美丽富饶。不要追溯过远,就是在十九世纪以前的中国画,不论任何画种其世界声誉都不比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米勒、列宾(人物)、霍贝玛、柯罗(风景)稍差。进入十九世纪,中国画的品味都起了巨大的变化。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特别是鸦片战争,中国一部分人被侵略者的船坚炮利打得晕头转向,连脊梁骨都弯了,不但自己看不起自己,而且产生了崇洋媚外的,明显的或潜在的思想;甚至遭到洋人的耻笑,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为荣。一部分爱祖国,爱祖国文化、文明的人士,(如中国画画家)仍然在洪先生所说的那些“余孽”的“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轻视之下,默默耕耘,画出很多很多足以震撼世界的作品。我认为从远古到现在,以至将来,中国画就是不用所谓水墨画也足以和西洋画分庭抗礼,只要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中国画就不会坐第三把交椅,第一把交椅谁做尚不知鹿死谁手呢。至于洪先生所说“水墨为尚”,究竟是什么样的水墨画才能“为尚”?他没有说。他只说水墨抽象画是挺进世界的先锋,对于这句话。我是不敢苟同的。
    中国画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开始,就有在陶器胚上用彩色作画,烧成之后,呈现各种色彩的图形,称为彩陶。南宋谢赫的《六法》就有“随类赋彩”的话。隋唐以后,更重视色彩的作用。为了能尽量表现的完美,用上了金碧、青绿、铅、丹……种种彩,就连提出“水墨最为尚”的王维,他的画多为赤绿山水,后来宋、元、明、清的画,固然有一部分纯用水墨,但更多的仍以彩色为主。就连黄、王、倪、吴……他们的山水也不排除用绛设色。知道今天世界上只要设有博物馆的国家,就以没有收藏中国文物(特别是中国画),而以为耻。由此证明色彩更没有影响中国画的声誉。而水墨画只是中国画画种中的一个画种,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国画,中国画有中国画自己独特的色彩,是油画所不能比拟的。油画的色彩可以借鉴,可以融之,但绝不可以生吞活剥,盲目效尤。
    本来地球上的一切物种,不论植物、动物以至矿物都各自呈现着各自不同的色彩,把它的彩移植到画面上,就应该归还它本来的面目,虽然没有“墨分五色”之说也能出全色胶卷一样的效果,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单一的黑色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人们欣赏的需要了,于是发明色彩照相、电影、电视、甚至连报刊也多采用彩色了。这是势所必趋,何必强调把中国画引入黑色世界呢?
    摄影技术的发明对西洋画的压力很大,使西洋画画家很自愧,纵有拉斐尔、提香、伦勃朗那样的本事,也画不出和照相一样惟妙惟肖的画来,只有求助于抽象、变形。照相技术发展成彩色了,西洋画也不得不用大红大紫大绿对照相跟踪追击,但又不甘心和照相比美,于是那些光怪陆离的奇奇怪怪的跳跃闪烁的色彩出现了惊世骇俗的各种连作者自己也不懂得各种画派。
    我认为中国画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从来都是抽象的,而且非常重视色彩。但是中国画的色彩与西洋画的色彩绝不相同,它重高雅质朴;不重庸俗的浓艳。它更不依靠照相,相反地照相却向中国画靠拢,意图拍摄出中国画一样的风貌。李可染先生有块图章,问曰“不与照相争工”旨哉斯言。中国画出于民族的精神性,出于中国画家的情操素质,纵使艳紫嫣红、五彩缤纷也不会庸俗。因此中国画对西洋画和摄影的色彩只有参考、借鉴、融化,至于日本画那个色彩的“亚种”,纵使“拱手”躺卧坐他们的“第二把交椅”敬谢不敏也不敢接受。
    在第二个保持水墨为尚这段中,说水墨为尚“体现了佛儒道三宗哲学。”这句话在现代是非常时髦的,凡画那些无病呻吟,使人费解,空洞无物的东西,都用它来做保护伞,因为你没有哲理的细胞。其实,这句话,对学画的人来说,危害性是很大的。因为让人陷入虚无的泥湾,不敢面对现实,描写具象的事物。洪先生上文说过“……在我看来,中国人物画走向未来,如果仍然缺乏写实性……(特写)中国油画取代而灭亡……”事实不见得会这样,但何岂前后矛盾乃耳?
    第三个保持(特色)是笔墨。
    “夫画者,所以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之外岂有他哉?”古今人都说过不知千万遍了。除了有人说过“笔墨等于零”之外,中国画的重视笔墨仍然是天经地义。不过洪先生另有高明之见,他认为笔墨既能保持身心的积极性,又有利于精神和肌体的平衡等等,我更不敢苟同。
    这一群不学无术的小“丑”,葬送了中国艺术,给中国美术史留下这么多, “可耻”的资料。
       我的观点是中国画要想走向未来,做第一把交椅,就必须中国真正强盛起来。没有强大的国力和**,中国画谈何走向?
        我的话会得到印证的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2
    发表于 2012-8-26 10:39: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

    {:soso_e163:}

    {:soso_e163:}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1
    发表于 2012-8-24 12:49: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soso_e179:}

    {:soso_e179:}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2-8-24 12:46: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

    讲话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举行纪念人民艺术家马南圃逝世十周年暨书画展活动,我代表老人的学生,书画界的

    讲话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举行纪念人民艺术家马南圃逝世十周年暨书画展活动,我代表老人的学生,书画界的同仁,对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这次活动的主办、协办单位、以及筹备小组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鼓掌)。老人是位杰出的书画大家,南圃文化是我们新沂当代优秀文化的代表,是我们新沂文化的品牌,他的书画在国内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是我们新沂人的骄傲。
    老人善诗文书画印,知识丰富全面。老人作画50余年,山水花鸟皆精,笔法灵活练达,风格稳健淡雅,不断扬弃求变,超越自我,自成一家,创出引领一代古典绘画新风。他的画在国内外颇受喜爱,部分作品被艺术馆、收藏馆、博物馆所收藏,或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宾,流至海外。耄耋之年,犹勤学不懈,每日作画写字读书著述,从不间断,一生澹泊名利,不求显赫闻达,尤其是晚年作品,达到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受到人民的惊叹和赞美,形成了很有影响力的南圃文化。
    老人生前的生活非常艰辛,处处节俭,真是“惜纸如金”,“ 惜墨如金”,也是“惜时如金”。不管在什么地方,他都能挤出闲暇时间练字作画。一天傍晚,我们从中河骑车沿沭河岸回新沂,边骑边聊边看,他突然停了,下车,把烟盒里的烟抽出来,放在包里,坐在地上,在烟盒上对河写生。他边画边告诉我:“凤麟,画要‘真、善、美’,做人也一样。对人要‘真’,做事要做‘善’,仪表和内心要‘美’;学画要勤奋,要善于捕捉美的东西,善于抓住美的瞬间,记录美的灵感,随时随地把自己看到的美画下来,回家再整理创作。”从艺术馆展出的画稿,大家可以看出,他的画稿多是在烟盒、草纸、废纸、报纸……上画的,没有一定的规格,也没有固定的纸张。我至今保留着他老人家那张在烟纸盒上的画稿,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呛然泪下。他老人家多次教育我:“凤麟,要想画品高,必须人品高;要想画好画,必须写好字;人的一生短暂,学画不容易,必须经受各种考验……”这些话语,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畔……让我警思。
    老人在教学上是诲人不倦的。老人教我们画画,却很少向我们讲那些不合实际的,玄虚的空头理论;也不教我们按着他的画法作画;更不按照他自己的画法给我们改画。他经常说:“画没有什么一定的法子,你更不能照着我的画画,只要你能如实地表现出来就行。可是草率从事,不行!”老人边工作边创作边研究,时间是很紧的。可是,我们只要去向他学画,再忙,他都随时随地,停下手头的事。老人善谈诙谐幽默,往往他一句话,使你茅塞顿开。有一次,星期天,先生带我到马陵山去写生。他指着竹林说: “凤麟,你看,竹叶虽然很多,但是竹叶和竹叶之间是有空气的,没有空气的感觉,就画不出竹的精神。”
    又有一次,也是野外写生。我画小溪边水草,它的倒影和溪中的水草,溪水清澈见底,倒映的水草,照在水里清清楚楚。我也就清清楚楚一丝不苟地画,画完一看,那像倒影!简直是颠倒而置的同样的水中水草。我问老人,老人说:“你把溪水加重色度试试”。我边加色边观察,当把淡淡的溪水,加重到两度色时,大吃一惊,倒影给逼出来了!我再竖划数笔,那袅娜摇曳的水草倒影,就跃然纸上了。这时,老人启发我说:“你不要认为近浓远淡,是一定的规律,其实不然,要自己体会实践。”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老人的音容笑貌仿佛如在眼前,仿佛还在指导我作画做人。
    老人晚年一心研究画史画论,他自己编写了《中国美术简史》作为老年大学美术教材,填补了中国老年人学*美术而没有教材的空白,他为《中国美术史》和老年美术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老人结合自己绘画的实践,创造了超乱柴皴法,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美术史。
    老人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人民是难忘的。老人走啦,人民没有忘记他。新沂市人民怀念他,为他拍摄专辑,举办纪念画展,进行南圃文化研究。他的作品走向世界各地的同时,他的画展也将向海内外拓展;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在分享他的书画大餐的同时,更会缅怀他,崇敬他。今天大家云集这里,纪念南圃老人逝世十周年的活动,只是一起点,南圃文化一定会发扬光大!南圃老人一定会受到更多更广的人民的怀念和敬仰。
    祝老人天堂幸福安康!
      祝大家阖家欢乐!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吕凤麟
        2012年8月8日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2-8-24 12:46: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

    讲话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举行纪念人民艺术家马南圃逝世十周年暨书画展活动,我代表老人的学生,书画界的同仁,对与


    讲话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这里举行纪念人民艺术家马南圃逝世十周年暨书画展活动,我代表老人的学生,书画界的同仁,对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这次活动的主办、协办单位、以及筹备小组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鼓掌)。老人是位杰出的书画大家,南圃文化是我们新沂当代优秀文化的代表,是我们新沂文化的品牌,他的书画在国内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是我们新沂人的骄傲。
    老人善诗文书画印,知识丰富全面。老人作画50余年,山水花鸟皆精,笔法灵活练达,风格稳健淡雅,不断扬弃求变,超越自我,自成一家,创出引领一代古典绘画新风。他的画在国内外颇受喜爱,部分作品被艺术馆、收藏馆、博物馆所收藏,或被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宾,流至海外。耄耋之年,犹勤学不懈,每日作画写字读书著述,从不间断,一生澹泊名利,不求显赫闻达,尤其是晚年作品,达到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受到人民的惊叹和赞美,形成了很有影响力的南圃文化。
    老人生前的生活非常艰辛,处处节俭,真是“惜纸如金”,“ 惜墨如金”,也是“惜时如金”。不管在什么地方,他都能挤出闲暇时间练字作画。一天傍晚,我们从中河骑车沿沭河岸回新沂,边骑边聊边看,他突然停了,下车,把烟盒里的烟抽出来,放在包里,坐在地上,在烟盒上对河写生。他边画边告诉我:“凤麟,画要‘真、善、美’,做人也一样。对人要‘真’,做事要做‘善’,仪表和内心要‘美’;学画要勤奋,要善于捕捉美的东西,善于抓住美的瞬间,记录美的灵感,随时随地把自己看到的美画下来,回家再整理创作。”从艺术馆展出的画稿,大家可以看出,他的画稿多是在烟盒、草纸、废纸、报纸……上画的,没有一定的规格,也没有固定的纸张。我至今保留着他老人家那张在烟纸盒上的画稿,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呛然泪下。他老人家多次教育我:“凤麟,要想画品高,必须人品高;要想画好画,必须写好字;人的一生短暂,学画不容易,必须经受各种考验……”这些话语,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畔……让我警思。
    老人在教学上是诲人不倦的。老人教我们画画,却很少向我们讲那些不合实际的,玄虚的空头理论;也不教我们按着他的画法作画;更不按照他自己的画法给我们改画。他经常说:“画没有什么一定的法子,你更不能照着我的画画,只要你能如实地表现出来就行。可是草率从事,不行!”老人边工作边创作边研究,时间是很紧的。可是,我们只要去向他学画,再忙,他都随时随地,停下手头的事。老人善谈诙谐幽默,往往他一句话,使你茅塞顿开。有一次,星期天,先生带我到马陵山去写生。他指着竹林说: “凤麟,你看,竹叶虽然很多,但是竹叶和竹叶之间是有空气的,没有空气的感觉,就画不出竹的精神。”
    又有一次,也是野外写生。我画小溪边水草,它的倒影和溪中的水草,溪水清澈见底,倒映的水草,照在水里清清楚楚。我也就清清楚楚一丝不苟地画,画完一看,那像倒影!简直是颠倒而置的同样的水中水草。我问老人,老人说:“你把溪水加重色度试试”。我边加色边观察,当把淡淡的溪水,加重到两度色时,大吃一惊,倒影给逼出来了!我再竖划数笔,那袅娜摇曳的水草倒影,就跃然纸上了。这时,老人启发我说:“你不要认为近浓远淡,是一定的规律,其实不然,要自己体会实践。”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老人的音容笑貌仿佛如在眼前,仿佛还在指导我作画做人。
    老人晚年一心研究画史画论,他自己编写了《中国美术简史》作为老年大学美术教材,填补了中国老年人学*美术而没有教材的空白,他为《中国美术史》和老年美术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老人结合自己绘画的实践,创造了超乱柴皴法,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美术史。
    老人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人民是难忘的。老人走啦,人民没有忘记他。新沂市人民怀念他,为他拍摄专辑,举办纪念画展,进行南圃文化研究。他的作品走向世界各地的同时,他的画展也将向海内外拓展;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在分享他的书画大餐的同时,更会缅怀他,崇敬他。今天大家云集这里,纪念南圃老人逝世十周年的活动,只是一起点,南圃文化一定会发扬光大!南圃老人一定会受到更多更广的人民的怀念和敬仰。
    祝老人天堂幸福安康!
      祝大家阖家欢乐!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吕凤麟
        2012年8月8日


      2012年8日月8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8
    发表于 2012-8-7 07:45: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

    我与南圃老人 南圃老人是当代画苑的一朵奇葩,硕果累累,桃李天下,赞不绝声,仰之者众,未接触马老之前,我一直觉得吗老玉树临风

                我与南圃老人

        南圃老人是当代画苑的一朵奇葩,硕果累累,桃李天下,赞不绝声,仰之者众,未接触马老之前,我一直觉得吗老玉树临风,高不可攀,只可仰视,不可接近。但在我偶然的一次接触中彻底改变了我原有的想法。那时一九九八年,我受马老孙女马菊芬之邀,到她家做客,第一次近距离接近马老,有幸拜读了他的作品,聆听了他的教诲,才深深地感到他的朴实无华,平易近人,领略到他的睿智和对生活透彻感悟的深度,他不着华服,不追时尚,就像地道农村一个有修养的老人,他说话不急不徐,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文如其人,其实画也如其人。马老的画作虽然涉猎广泛,山水、花鸟、人物等,但每一幅作品都透露出一种朴素的美,不骄不浮。耐看受看,使人赞不绝口,爱不释手。
        我是一位退休教师,一生爱画且不懂画,正如爱花之人却不会养花一样。既幸马老的孙女是我的挚友,退休的大块时间和马老的孙女多有接触,而马女士又常常多照顾马老的衣食起居。一来二去,我和马老的接触自然也就多了起来。马老的善良,热情好客和对画作的执着痴情常常深深感触着我。在这种氛围里,我也有了画画的冲动和奢望,这种想法得到马老热情鼓励和支持,于是我就在马老的指导下开始涂鸦。有时也把自己认为较满意的*作交给马老斧正和批评。马老不论工作多忙,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大到作品的立意、布局;小到笔锋起运、转承、着色的浓淡都一一予以指导;提出建议就像老师给一个刚*作学生批改作文,大到主题,小到标点,循循善诱,其情之诚之浓,让你铭感五内,不敢忘怀。马老常说:“心诚则灵,熟能生巧。画虎之前,心中要有虎,任何画都要先在心里画,在心里改得有形有影了,再誊在纸上。自己的画不要自我欣赏,要学会挑剔,画不仅是一种爱好,要当作一生的事业,不能半途而废 ……”这些都是马老一生的经验之谈,也是对*画者所说的金石良言。
        天不怜贤,马老2002年8月8日溘然长逝,结束了88年的风雨人生,也个搁置了陪伴他一生的画笔。但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却是永恒的。愿马老这株奇葩在画苑的花坛上永远独树一帜,夺目生辉。写完这篇文章时,我伏案小憩,冥冥之中,马老又执杖走来,对我的*作指指点点,喃喃絮语,音容宛在,历历在目,醒来,情不能抑,泪眼婆娑。马老,天国好吗?深深的祝福您!


                                                吴兰华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2-7-25 09:32: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律师 于 2012-7-24 22:51 编辑 各位网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律师 于 2012-7-24 22:51 编辑


    各位网友:
          谨订于2012年8月8日上午8时正,在我市国际瑞丰大酒店会议中心召开人民艺术家马南圃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和大型书画展活动,届时将展出200余幅南圃精品书画,同时将请出马老的力作十米长卷、八米长卷、五米长卷等多幅大型书画,还将有5幅精品册页参展,此次纪念和展出历史空前,欢迎广大网友、书画爱好者前往参加纪念和观赏。
          本次活动有:新沂市惠阳投资有限公司、江苏易博达路桥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新沂市收藏协会、新沂市书画网、新沂市南圃文化艺术品收藏馆、
                                新沂市钱泉宝藏文化艺术品收藏馆、新沂市易儒文化发展公司协办

                                                                                                                                                                                                                                                       马南圃文化艺术研究会筹备组

                                                                                                                                                                                                                                                  2012年7月24日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发表于 2012-7-23 07:13: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soso_e181:}

    {:soso_e181:}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5
    发表于 2012-7-20 09:44: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我们要在全市展开向马老学*的活动,马老是我们新沂的名人,要重点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成立马老画院。

    我们要在全市展开向马老学*的活动,马老是我们新沂的名人,要重点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成立马老画院。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
    发表于 2012-7-20 09:41: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font=黑体][size=7][color=blue]前人栽树,后人乘凉。[/color]强烈建议成立马南浦研究基金会和马南浦画院,把马老的精神发扬光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强烈建议成立马南浦研究基金会和马南浦画院,把马老的精神发扬光大。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5-2-3 05:36 , Processed in 0.068373 second(s), 13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