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莉莉(清华大学在读博士)
傲慢与偏见:逆风行走的体育人已经记不清小时候要去练体育的最初想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为啥把它坚持下来了:因为妈妈一直反对,所以我一定要拼命拿出成绩给她看(哎,小时候就那么要强~)。 后来,我的成绩越来越好,拿到了很多天津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第一名,在全国比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名次。爸爸很为我骄傲,妈妈的态度也慢慢转变,她转变的理由很简单:练了体育后饭吃得多了,这就够了。 我想大多数从小从事体育训练的朋友可能会有同感,我们的整个社会对体育依然存有偏见,无论是在学校、单位,还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体育依然是一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事儿。现在一些家长也会鼓励孩子多锻炼,但是前提是不要累到、不要受伤、不要影响学*…… 殊不知,正是这些“不要”阉割了体育最为宝贵的部分。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价值正在于通过一种近似于挫折的教育,让你感受到超越自我的魅力、锻炼出一颗强大的内心、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这些都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所以,北大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伟大政治家*也有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则更直接:“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 然而……让我一直好奇的是,为什么科学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对体育的科学认识反而让人感觉倒退了…… 后来,我的成绩越来越好,拿到了很多天津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第一名,在全国比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名次。爸爸很为我骄傲,妈妈的态度也慢慢转变,她转变的理由很简单:练了体育后饭吃得多了,这就够了。 我想大多数从小从事体育训练的朋友可能会有同感,我们的整个社会对体育依然存有偏见,无论是在学校、单位,还是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体育依然是一件“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事儿。现在一些家长也会鼓励孩子多锻炼,但是前提是不要累到、不要受伤、不要影响学*…… 殊不知,正是这些“不要”阉割了体育最为宝贵的部分。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价值正在于通过一种近似于挫折的教育,让你感受到超越自我的魅力、锻炼出一颗强大的内心、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这些都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所以,北大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伟大政治家*也有言:“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则更直接:“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 然而……让我一直好奇的是,为什么科学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对体育的科学认识反而让人感觉倒退了……
体育与学*:是谁影响了谁前一段时间,世界大学QS排名出炉,清华大学位居世界第25位,领跑中国高校。清华官方微信随后发了一条消息《QS排名第25竟然是一所百年体校》。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清华的体育传统和氛围,或许很多人难以想象。早在100多年前,清华就成立了体育部,提出了“德、智、体”三育并重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后又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响亮口号,现在又把“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可以说,在清华,不爱体育的人才是“另类”,并且也真的出现过因不重视体育而被“赶走”的校长。 现在的清华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一个名字:施一公。这位清华园里的世界顶级科学家不仅学术卓越、平易近人,还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风一样的男神”,因为他“跑的真的很快”。 施一公老师在学生阶段身体条件并不好,用他自己调侃的话来说就是“身高全班倒数,坐高全班前五”(腿短)。就是在这样的先天条件下,自己发愤图强,凭借坚强的意志力从校运会3000米的倒数第一到正数第一,成为清华校体育队的一员。他在很多场合强调过体育的重要性,坦言在他的生活中,只有一件事是学术之余他必须要做的,那就是体育锻炼。他说自己每天都要跑3000米,只有运动才能让他更加有动力去搞实验,论学术。的确,做实验不是只有专业知识就可以做好的,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无法坚持到最后的。 体育锻炼不但能给你一个好身体,更重要的是那种顽强的毅力的养成。这种毅力是无论你生活遇到挫折,还是工作遇到瓶颈,都可以帮你度过难关的一种顽强的精神状态,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人和人的差别不在于智商高低,而是看谁能坚持到底!施一公教授长期从事长跑和竞走运动,这需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力。这种在运动中形成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样受用于科研工作,也同样受用于其他工作。清华园用它的百年体育史告诉我们:体育并不会影响学*,只会更好地教育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相反,是一切以学*为中心的做法阻碍了体育教育,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专业的选择:体育人的困惑很多体育专业的同学总会抱怨:都说体育是朝阳产业,喊了这么多年还没见怎么变化。其实世界的变化总是在发生,中国现在的体育发展环境和五年前、十年前相比还是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便是朝阳,也需要一个缓缓升起的过程。同样以施一公教授的专业为例,施一公老师现在已经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世界级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远超过行业内的认可。然而曾经,他也一度在选择的领域中深陷迷茫。他说自己在高中的强项是数学,上了大学才发现怎么还有生物化学这个学科,后来在老师的“忽悠”下上了生物这条X船。就是这个号称“21世纪的科学”的学科,后来让他一度迷茫、自卑、无所适从。但也正是一直坚信“生命科学是21世纪的科学!”,坚信专业的选择要根据未来社会的需求,他才在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后,突破了心里障碍,将自己的弱项与强项良好的结合,最终成为获得世界认可的顶尖科学家。 我在大学毕业后本来有了一份脱离体育的“正常”工作,但是多年的体育锻炼经历依然让我对体育念念不忘。最终我还是决定努力一把,把体育变成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会再次选择体育行业,其中不乏对体育存有偏见,开始我感到很难过,我不知道如何跟他们解释,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又选择错了?但是经过在清华这段时间的学*和生活,我更清楚了我未来的努力方向。体育就是21世纪中国市场的发展方向,就是未来中国人的需求。中国体育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人们的体育健康意识尚未普遍形成,这是我们面对的难题,也是难得的机遇。我坚信未来中国新的机会就在体育产业,就是我现在学*的领域,我应该为我的专业感到自豪,也应该为自己的热爱事业行动起来!
少年壮志不言愁:给未来体育人的建议人生就是在不断尝试和突破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我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多给自己一些选择的机会,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在人生经历中,我们总会面临不同的选择,可以去经历各种尝试和失败,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选择一条自己的道路。无论是哪条道路只要选择了就全力以赴,处理好自己的生活往前走,不要给自己借口,因为你一旦掉队了心态很难改变过来。对于体育行业的我们,结合自己的学*和一些经历,有一些建议愿意和刚进入体育行业或者有志于到这个行业发展的未来体育人们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 第一,学好文化课,别给自己找借口。尽管社会对体育有一些偏见,但是我们自身也要反思:目前的体育体制和教育体制下,对体育专业确实是在文化成绩要求上区别对待了。我们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思想:我要学体育,就是因为它的文化要求低?如果自己都对自己降低标准,为何还要强求别人对你一视同仁。抛去自己的“特权”,我们才能获得同等的尊重,才能获得和其他学科平等对话的基础。 第二,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我觉得这是任何体育人的一个基本素质。一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二是为了更好地融入未来的工作。体育是一项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的活动,体育人也拒绝坐而论道。无论你未来是要做教练、老师,还是做体育研究,或是到体育产业部门工作,你都应该首先成为它的参与者。 第三,有志之人立长志,专业方向甚至人生方向的选择要立足长远,看到社会未来的需求。既然相信体育行业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朝阳行业,那么赶快行动,充实自己,不要总是沉浸于自我否定或自我陶醉中。 第四,有所专注更要贵在坚持。这样的话看起来很空,但是在我的身边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人开始是一腔热血学体育,毕业后在体育行业从业没多长时间后就纷纷转行。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为了生活努力工作的人,不管他们从事什么行业,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同样也有那么一些人,一直坚守这体育的阵地,默默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并非他们没有能力和机会,而是他们坚信自己的坚持可以做出改变。我觉得作为同行人我们更应该给他们的坚持点赞,和他们一起与这个行业共同成长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