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标题: 秃鹫的餐桌(游记) [打印本页]

作者: 钟吾刺史    时间: 2010-1-2 21:18
标题: 秃鹫的餐桌(游记)


秃鹫的餐桌

从地图上看下去,这里群山环抱,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似乎已经到了生命禁区的临界点。如果我们用电影蒙太奇手法突然将地图变活,用长镜头拉近并无限放大,就会大吃一惊,原来这里还暗藏玄机:一条宽不足一米、从大峡谷流出的“白龙江”日夜喧哗,将小镇一分为二,也成为两个省份的省界标志;四面的高山上不时有秃鹫盘旋,让人望尘莫及;山腰上大片辉煌的喇嘛寺院与镇子里无处不有的清真寺月牙金顶各居一隅,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成为截然不同却又和睦相处的人文景观;这里白天人声鼎沸,马队和自驾游的私家车争相穿行在泥泞的翻浆小路上;夜晚灯红酒绿,满街飘荡着藏香,松节油和烧烤的混合味道。酒店,咖啡屋,茶座,贩卖工艺品的小店毗连;这里藏族,回族,汉族的不同服饰让人眼花缭乱;这里藏龙卧虎,高僧隐于寺庙,能人融于市井。有传说中的老祖母郎(藏语虎)木(藏语女性),原来居住的洞穴,也有看似毫不起眼的小店老板却通晓10多国外语的;无数不同肤色的外国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猎奇,更给这个深陷于群山之中的狭窄高原小镇平添了一份神秘……只有深夜,当皓月临空,这里才安静下来,一切仿佛都被屏蔽,重新成为一张平面地图。这就是位于甘、青、川接壤地带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一个偏僻小镇——郎木寺镇。

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初来咋到郎木寺镇,是弄不清寺与镇的区别的。

郎木寺创建于公元1748年,迄今已经有250多年历史,其寺院鼎盛时期僧侣多达500余人。僧人有居住在山坡上的,也有居住在镇上的,占居了街镇很大一部分面积。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的历史,使原居地的游牧藏民都覆盖在它的影响之下;而另外一部分回族居民,是笃定的伊斯兰教信徒。在这个偏远的山镇上,居民几乎无一不归纳到教派之中。镇中随处是穿赤色僧衣的僧人,游人来到这里,感觉寺在街中,街在寺中。以寺为镇名,足见建寺在前,立镇在后。也足见藏传佛教在当地生活中的融入及影响力之深远。

2005年,郎木寺镇进入“中国魅力名镇”前20名,是西北五省区唯一入围全国前20名的“魅力名镇”。我总觉得,它的“魅力”,一定还另有原因。

赛赤寺院在半山腰,是郎木寺的主体建筑,也是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上山已经是傍晚,寺里一天的佛事活动已经结束。进入赛赤寺,我们马上被浓郁的藏香和酥油灯的混合味包围,诵经殿的昏暗也陡然增加了我们的神秘和肃穆感。“佛主在上”,我作势拜了拜就走出殿堂。很惭愧,对于博大精深的佛教学说,我知之甚少。

此次吸引我的是另一个神圣而神秘的场所——天葬台。我立即联想到,这仿佛是“秃鹫的餐桌”。走出赛赤寺院往西北山上走300多米,就是安多地区最大的天葬台之一,也是惟一向公众开放的天葬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按时间计算,要早于郎木寺的建立。由此可知,天葬的传统由来已久。隔着很远,就看见山顶飘着各色嘛呢经幡。据我们的向导说,昨天刚为一位藏民举行天葬。向导说,享受天葬的藏民,要笃信佛祖,无疾而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要做一辈子好人,还要无病无灾地老死。由寺里的高僧为其超度之后,再行沐浴,然后才会召唤秃鹫,实施天葬。

所谓的天葬台,不过是高山之巅的几块被经年累月的血迹浸泡后的暗红石块,阳光下的天葬台没有想象中的那种阴森与恐怖,在这里死亡不仅仅意味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带有重生与超脱的意味,也即佛教中的“涅槃”,是藏区教众最后的回归。可以想见,就在昨天上午,有一群秃鹫将一位安逝藏民的灵魂用翅膀带往了天堂。

傍晚的阳光依然美好,上山和下山的马匹正送走一拨拨游人。天葬台的山坡下,是郎木寺小镇,人们围坐在一起享受饮料和时光。夜晚即将来临,一本关于生命的浩浩长卷,将暂时在郎木寺小镇合上……
作者: 火热的冰    时间: 2010-1-2 22:03
天葬!任何风俗都是一个地方的传统,都是历史!
作者: 放飞    时间: 2010-1-3 10:01
好蓝的天啊!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10-1-3 11:07
好漂亮的地方!只是天葬好像很残忍啊!




欢迎光临 新沂城市论坛 (http://bbs.0516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